2025年03月30日

观众没耐心,所以长剧“不行了”?

著名编剧赵冬苓:我不同意

(图片为《北上》公开发布物料)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在创作电视剧《北上》的剧本时,被公认为“笔力惊人”,写出过《中国地》《警察荣誉》,也改编过《红高粱》的编剧赵冬苓,曾病倒了两次。

“这是一次‘平地起高楼’式的创作,我要感谢徐老师(《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在这件事上的大度。”本周《北上》在CCTV-1、爱奇艺正式落幕,在接受采访时,赵冬苓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始末。

谈《北上》

不是为了白鹿才写出的夏凤华

极目新闻:要把原著的故事全改为当代,在改编的过程中是怎么考虑的?

赵冬苓:最开始我是很发愁的,因为原著中的当代故事部分,其实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后来导演和徐老师陪我在运河边采风,对我的帮助很大,既和徐老师有当面的交流,也真正感受了运河边的风土人情,慢慢就有了写运河边上几户人家之间故事的想法。

极目新闻:白鹿饰演的女主角夏凤华,是一个完全原创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加入?

赵冬苓:之前有很多粉丝说,我好像是为了白鹿才写了这个女一号,完全不是。最初构思时,我发现这个故事缺一个女一号——谢望和、邵星池、周海阔都是原小说里就有的名字,我想写他们三人在运河边怎么长大,然后有一天,女孩马思艺来到了这个小镇,少年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但我很快发现,马思艺成不了女主角,故事性不足。所以,夏凤华才在我的笔下出现。

说压力

也许自己创作时的“野心太大”

极目新闻:你相当于遵照《北上》原著的精神气质,创作了一个当代故事。

赵冬苓:我形容这个过程是“平地起高楼”。而且我现在“检讨”,是当初创作的时候野心太大了。本来已经有五户人家了,结果我写成六户人家18个人的故事线。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写剧本的过程中我病倒了两次,故事里有好几集是在医院的病房里把病床摇起来,再把电脑放在膝盖上写出来的。你想,18个人,我要把每一个人的经历、他们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困境、他们的发展变化都想明白,还能串起来,真的太难了。

极目新闻:有过后悔的时候吗?

赵冬苓:我觉得任何创作如果没有挑战,对我也就没有吸引力了。我当时写得还是很入迷的,我希望自己的每一部戏都和上一部不一样。我希望在艺术上有探索,至于说成功不成功,这一部不成功,我就争取下一部能写得更好一点。

聊“时代”

短剧是不可能取代长剧的

极目新闻:作为编剧,您怎么看待短剧对长视频的冲击?

赵冬苓:我觉得短剧是不可能取代长剧的,它们是不同的审美范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刷刷短剧,情绪在一瞬间得到宣泄,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如果要说短剧取代长剧,那是个笑话。为什么经典名著一再被改编,包括茅奖作品的改编热潮,正说明了观众也有想沉下心去体会更丰富内涵的需求。

短剧讲究的是即时快乐,看完了、爽完了,就过去了。我不同意“长剧不行是因为观众没耐心”这个观点——一部长剧,如果观众半路弃剧,那肯定是这个戏没写好,跟长短没关系。

极目新闻:您会看短剧吗?刷到过吗?

赵冬苓:偶然刷到过,前一段我看到的一个短剧,说的是霸道总裁爱上了一个保洁,我吓坏了,可是躲不开,那几天这个片段铺天盖地。

极目新闻:时代一直在变,从电视剧到网络剧到短剧,作为编剧从业者,您有过痛苦的时刻吗?

赵冬苓:我的接受度一直很高,比如我完全不排斥“流量”这个东西。说到转型的痛苦,当时购剧方从电视台变成网络平台,审片的、买片的都变成了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由她们来看我这个已经成名的编剧的剧本、来给我提意见……当时我身边的策划、助手都替我“打抱不平”,但我心态非常好,因为时代在这了,你必须接受这个。

我也不认为AI会对我形成什么威胁,AI能够取代一个平庸的编剧,但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是AI创作不了的。

--> 2025-03-30 观众没耐心,所以长剧“不行了”?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309763.html 1 著名编剧赵冬苓:我不同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