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初三学生作文《旧轨还乡》火爆全网

资深语文教师详解写作亮点

张潇冉在课堂朗读《旧轨还乡》 视频截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王雯婷 实习生 刘秀梅 田思怡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朗诵其所写作文《旧轨还乡》的视频火爆全网,获得数千万网友的观看和点赞,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感慨:“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文中没有一字煽情,听完却泪眼婆娑”。

3月29日,武汉两位资深语文老师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分析《旧轨还乡》的亮点,并梳理了中学生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1 快餐式表达下的一股清流

《旧轨还乡》为何爆火?它好在哪里?有哪些可取之处?

武汉市优秀语文教师、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功勋”班主任傅成令表示,这篇作文之所以引发众多网友共鸣,是因为作者真实的情感唤起了大家的集体记忆。

首先,文中生活化的细节真实可感。作者描述的火车沿途景色和爷孙互动、乘务员推销商品等细节,曾经乘坐绿皮火车的人都经历过。例如爷爷因“孩子爱吃”而购买商品的场景,将中国式祖孙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或家庭故事。

其次,文中展现的乡愁具有普世性,无论是因求学、工作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与亲人分隔两地的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这种情感是现代人共同的心灵痛点。

此外,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旅途的视觉与听觉画面,读者无需刻意想象,便能“看见风景”“听见乡音”。

傅成令指出,在快餐式表达盛行、网络热梗裹挟的当下,这篇作文以质朴的文字和克制的抒情,成为一股清流。文章没有刻意地煽情和模板化的写作,这种“无技巧感”恰恰让人感受到文字最原始的力量。

武汉市硚口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备课组长王静认为,《旧轨还乡》以“铁轨的锈蚀与重生”为线索,将乡愁与亲情两大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交通工具变迁、代际关系镜像等角度,赋予主题以现实的思考。“这种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发展交织的写法,展现了小作者在主题立意上不俗的语文核心素养。”王静说。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者把自己儿时乘坐绿皮火车与成年后飞机转汽车的经历形成对比,并将两者作为铺垫,重点突出自己在绿皮火车重新运营后的乘坐经历。这种双线结构设计,使叙事产生了时空折叠般的美学感。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车窗雾气、铁轨锈迹、云海苍茫等,构建起记忆坐标系。细节描摹更是本文的亮点,“蜷缩在床尾”的肢体语言、“窗帘缝隙偷窥”的童真视角、“不为所动”和“毫不犹豫掏钱”的矛盾冲突等,足见作者观察能力之强和对待生活的细心。这些细节都能很好地为乡愁与亲情两大主题服务。

结尾“思念决堤”的克制表达,既做到了“情感真挚而不滥情”,又使文章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度。

2 写作文要警惕模板和套路

着眼当下,中考、高考作文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明显变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多元,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给了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傅成令表示,《旧轨还乡》的成功印证了“观察生活细节”到“提炼情感内核”的写作路径。她说:“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倡导真实写作,反对模板化作文。”其次,同学们应培养细节捕捉能力,注重多感官细节描写,从平凡场景挖掘动人瞬间,让语言表达兼具文学性与生活化。

她强调,中学生应顺应“关注社会”命题导向,关注社会热点,训练思维深度,增强反思能力,提升文化素养,让作文具备真情实感和社会深度。

王静结合近年武汉中考命题趋势,提醒考生不要死记硬背素材。要避免堆砌诗词典故、名人事例,应强调事例与核心题意的关联性,注重事例对核心题意的支撑过程。如果能用自身真实生活体验来支撑题意,也是打动读者包括阅卷老师的很好选择。

其次,不要片面强调文字华丽。文质兼美的作文自然是中考作文的最高标准,不过文从字顺、题意表达准确的文章,仍会优于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章。

王静建议,中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建立《我的观察笔记》,定期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培养“生活化写作”的敏感度。如《旧轨还乡》通过火车意象展现的“慢速美学”,正是对快餐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的巧妙回应,这种时代洞察力值得借鉴。

--> 2025-03-30 初三学生作文《旧轨还乡》火爆全网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309741.html 1 资深语文教师详解写作亮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