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阳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有写日记的习惯。从1981年1月1日至今,几乎从没间断过。记得在2021年六七月母亲病重期间,他将厚厚的一摞日记本交给我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将之整理成一本书,让他自豪、骄傲地乐一乐。相信他会说,这大半生没有虚度。
整理父亲的日记不是一件易事,几乎花去我大半年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做的就是“筛选”工作。40年,14000多天;19本,80多万字。将每一天全盘照抄,太琐细,也无必要。为此,我在一本本完整通读的基础上,保留的大致依据是,在每年的每月中进行挑选,确保大事、要事不遗漏,又力求每一则尽量不多余。
这大大小小或厚或薄的日记本,少数是红色或黑色皮塑料包面底的那种,大多数是简易的薄面抄,甚至是学生用的作业本。一页一页先划好横竖格子,每一行先填日期、星期几、当天天气,后面才是当天的记事。记下的都是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故而,比不得那些伟人、名流的日记有可读性、吸引力。可对于我父亲、对于我们全家,意义又非比寻常。
父亲开始写日记那年,正在离家稍远的三合小学教民办,既要教书,又要费时间往返学校与家庭之间,做到教书、农事两不误,其困境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然吹来,自实行土地承包制后,我家原先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逐步改观,父亲这才在1981年新年元旦开始,开启了人生的新期待、新征程。
感谢父亲一贯的坚持!日记里有我许多不知道之事,现在我看到了。日记里也有我经历过却记忆模糊不全的,现在全清晰了。在整理父亲日记的过程中,那所有曾经的过往,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幅幅、一帧帧,真实、真切地流动和浮现。哦!那苦难和喜悦,辛苦和期盼,失落和幸福……原来父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父亲是通山一中高中部首届毕业生,但命运多舛。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小体弱多病。中考碰巧身患重病被劝退弃考,高考时无奈再次落榜。先是代课,然后辗转教民办,再通过公开招考,转为公办教师,当过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直至1989年夏短暂筹建四小之后,才调入县实验初中,一直干到退休。在整个教师生涯中,应该说,父亲对待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也是极为称职的。
因此,贯穿父亲日记的主线,自然是一个普通教师的平凡生活。上课、辅导、走访、监考、改卷、开会……日子平平淡淡,寻寻常常,总归是工作中的常态。其次,父亲日记里记有较大部分的家庭生活,大事有孩子升学、工作变动、人情往来、居址迁移……每每必记录在案;小到日常家务、日用开支……每每寥寥几笔,也是不嫌其小,记得乐此不疲。
父亲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良好。他平日不多言,不太喜欢与人交往,业余兴趣也不多,要说有,仅限退休之后打打门球,或宅在家里看看《百家讲坛》之类,还有,就是喜欢看电视里的《通山新闻》。父亲的日记里也不时记有国家、省、市、县当天发生的一些时政要事和重大事件,表明父亲作为知识分子,其内心深处仍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经历了那艰难困苦的日子,他实实在在看到个人命运的改变和家庭向好的变化。
我还发现,父亲前期日记大都简短,几乎就是一行字,直陈其事,没有多余的话。父亲曾多次对我说过,那时忙,也没时间多写。直到2013年6月开始,记得更多了,更长了,更细了。其时,父亲年逾古稀,已退休十多年了,孩子们工作、生活基本稳定了,自己菜园里侍弄,院子里种草种花,心态更闲适了,他的“啰唆”自然也多了起来。
40年来,父亲的日记也有缺项。缺得最多的是母亲病重期间到去世后的半年,即从2021年母亲直肠癌晚期多发转移后,父亲感觉天就要塌了,他所能做的,是尽自己之所能,全心全意地照看母亲,那段时间日记“空白”了,于是他后来用毛笔小楷补录出《复员晚期体检简录》和《最后72天》,以作留存。
记得母亲在世时,常常对父亲开玩笑说,你写的都是些“豆腐账”,父亲总是一笑而过。现在,我特地将他亲笔撰写的这本《四十年日记摘录》书稿编好,捧在手里,就是沉甸甸的家史。我们全家每一个人,都极有必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好家风,多做新奉献。
父亲今年86岁了,依旧耳聪目明,生活自理,悠然自在,他的日记仍在进行当中。我们全家人都在心底默默祝福他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