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实习生 涂芊
近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实践”项目启动仪式。这也意味着,以AI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项目正式在武汉落地。
“作为一名深耕体育教学34年的教研工作者,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优质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打破时空界限,收获规模化的应用成效与长期反馈?怎样让我们体育老师在先进科技的辅助下快速成长,并破解‘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困境?”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顾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顾静介绍,体育教学正经历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正是这个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顾静介绍,前期,依托国家级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们完成了《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与《新课标背景下体育结构化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研究》两大课题,形成了丰富的文本成果。借助AI技术,项目团队将这些文本成果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形成了篮球、体操、田径、武术四个项目的大单元教学资源“数字化样板”,每个项目都有18节数字化视频课,系统、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本学期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全部完成转换并陆续投入试点校测试。
“我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多关注孩子们,通过技术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将得到提升。”在顾静看来,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是助力体育教师从课标执行者,升级为课程开发与课堂教研的创新者。第三是数字化科技将重构体育人的实施路径,实现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可视化、体质健康提升轨迹可追踪、综合素养发展可评价。
现场,武昌区丁字桥小学校长杨涛结合学校数字化实践经验,强调数字化赋能校园体育的体现并非仅通过硬件的引入,重点在于在围绕体育课堂教学、阳光运动大课间与校园体育赛事进行学生运动场景构建的同时,建设校园“数字运动场域”,并打造“源于体育运动,利于学生成长,惠及教师进步”的校园数据价值。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华林飞认为,数字技术为体育教学赋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数据的收集、挖掘、呈现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让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让师生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