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0日

一梦卅载

□春晖

作家胡竹峰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谈他读贾平凹先生文章后的所感,题名为《铜绿斑斑,大象缓步》,言外之意是说贾平凹的散文写作进入了他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总是越老越珍贵,可谓贾平凹文章的知音。胡竹峰著作《击缶歌》《中国文章》都是贾平凹题写的书名。

胡竹峰因公到西安,利用间隙时间拜访他联系有年的贾平凹。见胡竹峰人在西安,作为他的读者,我见缝插针,托他帮忙请贾平凹题签,还请他题跋记此缘起。他爽快答应:春晖好书,我亦好之。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也,彼此以书结缘相交多年,如茶如意!二〇二四年夏因公去西安,承蒙贾平凹先生不弃畅谈一个时辰,快哉。今特为贤友春晖索此题签。

在我的求学时期,读高中时,倡议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社团名字采纳了我的建议——丑石文学社,编印刊物《丑石》,之所以用此名,是读了贾平凹的《丑石》,读出《丑石》的美:“丑石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不能垒山墙、台阶,不能洗石磨,不能浣纱捶布,不能刻字雕花,后来却发现是一块天上落下二三百年“以丑为美”的陨石。我任社长、主编,刊物油印,刊发校内同学习作,学校全力支持,与各地学校互相寄赠,邮票、信封等费用全额报销,油印所需的纸张、蜡纸、装订等全部由学校提供,还专门请一位向姓语文教师全程指导、顾问。我离校后,这个文学社及刊物停办了,我留了一整套的《丑石》带回老家,与我的书放在一木箱中,蛀蚀雨漏,再找时已片纸无存,遗憾之至。唯一留下的,是一笔记本上还钤有“丑石文学社”红色印章,这是为方便与外界交流而通过学校刻印的。而这份油印的《丑石》社刊,世上还会有吗,哪怕零星的一页半页。

在此之前,还有一次“贾缘”。2015年8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召开“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成立大会,文友文彦群兄应邀参加,会前特意搜寻出十几本早期旧版贾著带到会场请签名,时间有限,贾平凹在每本书上签“贾平凹”三个字,文彦群把这十几本签名本分赠给了各地书友,我是其中之一,得赠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人迹》。

还有一次商洛之行,去了贾平凹的故乡丹凤,得以喜沾文气。车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会在山顶,一会到谷底,窄且险,山路十八弯,去的一户人家住在深山里,一起住着有几户人家,房屋依山而建。在半山腰上用砖砌水池蓄水,纯粹的天然雨水,再接入各家农户。如遇长时间不雨,用水困难。主人热情,给我们一行打荷包鸡蛋,一人一海碗,在我地,这是待人的高礼节,当地应亦然吧。离开之前,我们把车上一箱纯净水给了他们。之后好几年没有去过了,农户用水问题该是彻底改善了吧。去之前,宿商洛,通过书友介绍找到商洛文联大楼,昔日联系的李高信先生曾在这座大楼里工作、读写,而今已驾鹤西归,不禁怅然,在大门口拍照以记,也算纪念从未谋面的李高信先生。

丑石文学社的活动,让很多同学爱上了阅读,当然也包括我。之后,我从百字豆腐块始,从新闻、通讯进而时不时写点散文随笔。记得报道了全国勤俭持家特等模范晏桃香,“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将军和他的农民朋友胡仕元,四农民勇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等。

第一次得稿费经历也是历历难忘,报社寄来稿费两元,我骑着自行车兴冲冲到邮局去取,许是兴奋,许是得意忘形,在路上自行车碰擦到一小孩,所幸没有受伤,买了些副食给孩子,稿费之外,还倒贴了几元。

一梦三十多年,爱上阅读,因阅读结识了诸多书友、作家、学者,文彦群、胡竹峰,就是这样结缘的。有的结识多年,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学识、才情、毅力,给我勇气,给我希望,给我动力,启我心智,督我向上,催我奋进。

--> 2025-03-20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308493.html 1 一梦卅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