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本报记者获悉,1月18日凌晨,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在汉去世。
张明智生于1943年,1959年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第一届曲艺科,并成为武汉市说唱团演员,他长期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创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国门。
“生命不息,击鼓不止”,这是张明智的人生信条。在近20年的采访生涯中,记者见证过他的多次登台,也见证过他在近八旬的年纪里努力拥抱新媒体,让湖北大鼓走入抖音的情景。这一生,他钟爱舞台,他最常说的话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这句话他对自己所有的徒弟说过,也对观众说过。
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曲艺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团主席姚俐玲说,张明智的去世,是湖北曲艺界乃至中国曲艺界的极大损失,“他对湖北曲艺做出的贡献,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
16岁的他
鞋子前面塞点纸,就那样登了台
1959年,还没办完曲艺队手续的张明智,第一次站上了专业舞台。那是在湖南株洲的田心大剧院,他本来是跟去学习的学员,但此前在长沙一站,他练功的情景引起了领导和老师的注意,“这伢底子不错,够登台的标准了。”于是,到了株洲,他唱着湖北大鼓的经典段落《三女婿拜寿》就登了台。
2019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明智还能清晰记起第一次登台的那一幕——因为还没正式进曲艺队,队里来不及给他置办演出服,他穿着老师陈谦闻的毛料中山装和皮鞋就上了场。“我那时只16岁,人又瘦小,衣服和鞋子都大了,那也没关系,鞋子前头塞点纸,就那样歪着上了台。”
一曲唱完,观众们手掌心都拍到发红,张明智带着《大老王剃头》返了场,演完下了台他说自己就两个感受,“热泪盈眶”“汗水直淌”,朝他走过来的老师们一个抬手一个抬脚把他往天上一抛,“说了这么一句话,‘湖北大鼓有接班人了’。”
76岁的他
“我打算好了,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从1959年第一次登台,到2024年10月仍在演出,张明智在舞台活跃六十五载,他最怕的就是,“不能登台了”。
2010年,张明智曾在湖北剧院启动“告别演出”,当时接受采访的他多次红了眼眶。要告别,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记者还记得他拉开衣襟展示胸前的“拉链”,“心脏一共动了两次手术,搭了三个支架四个桥!”
而且,他也有责任让年轻一代向前走,必须让年轻人多在舞台露露脸。
但是,张明智总是“走不成”,因为观众需要他。
2019年,为纪念张明智舞台生涯60周年举办的“张明智师徒演唱会”登陆中南剧场。舞台上,张明智声音洪亮,手上的快板和鼓点舞得是滴水不漏,但台下的观众并不知道,就在两个多小时前的排练中,76岁的他突然感到头晕和体力不支,“当时最怕的就是,上不了台了。”
演出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张明智说,观众“以前一直很热情”,近十年则是“太热情”。“可能是他们想到,我一天比一天老了,观看我演出的机会不多了,怕看不到我,就一直要求我出来。”
既然“告别不了”,那索性就不要告别。“生命不息,击鼓不止,虽然我精力不济、记忆力也不太行了,但有机会演出,我就都会上台。”
采访中,他还唱起《黄陂人在台湾》里的一个段落:“曾经我是一个狗屁不懂的小毛孩,现在我老了还能站在舞台,这就是湖北大鼓的魅力所在。”
“我打算好了,死也要死在台上。”他说。
82岁的他
弥留之际提到舞台,一滴泪落了下来
如今,湖北大鼓名震四海,在湖北乃至全球,还有一大群“鼓迷”跟随张明智的脚步,追逐着这种用黄陂话和孝感话演绎的传统说唱艺术。
这两年,张明智上舞台的几率越来越少,因此每一次演出几乎都是众星捧月。
18日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去年10月27日还跟张明智在一起演出的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姚俐玲在电话那头哽咽不止。她提到,那是自己最后一次跟张明智一起演出,“他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长辈,他是看着我长大的,进团30多年,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我们都把他当成父亲一样。”
那一天,是“长江文化艺术季”中“锦绣长江 非遗展示活动”的现场,两人的演出在昙华林,张明智是坐轮椅去的。
姚俐玲的朋友圈里还珍藏着演出结束后的照片,照片里的张明智头戴礼帽,精神矍铄,而就在他的身后,一根四脚拐杖正悄悄立着。姚俐玲说,其实上台时老师就有点站不住,“但他还是坚持把那段十几分钟的作品完成了。”
而现在,张明智走了,永远离开了令他不舍的舞台。姚俐玲一直在流泪,“最后一次去看他,他在ICU,我跟他说:‘你不是说,死也要死在舞台上吗?现在怎么能躺在这里?’”
姚俐玲回忆,当时张明智微微睁开了眼睛,一滴眼泪,从他的眼角落了下来。
记者忆鼓王:
最怕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80多岁还在登台,76岁时还学会了微信、抖音,这都是张明智对舞台的深爱。
2019年3月,在得知张明智热情拥抱新媒体,常常在微信群里深夜指导湖北大鼓爱好者之后,记者前往金银湖对他进行采访。采访中张明智提到,他那段时间特别忙,因为要在近百人的“湖北大鼓艺术沙龙”微信群里每天“免费教学”。
当时,他的“免费教学”时间可以从上午10点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微信群里的湖北大鼓爱好者来自湖北各地甚至四川。爱好者们每天都将自己学唱湖北大鼓的音频或视频发到群中,然后张明智会一一点评、纠错。
“我点评得最多的是口音,要想唱出原汁原味的湖北大鼓,天门话、黄冈话、四川话,全部都要向黄陂话靠拢!”
而且,当时张明智刚刚开始学用微信,最开始想发文字不会发,经常只能丢一个句号、一个逗号进群,后来才学会发语音。
采访中张明智还提到,从11岁正式拜师学艺,到成为“所谓的湖北鼓王”,步入70岁之后自己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张明智说湖北大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前无古人,不对,因为我前面有很多老师为湖北大鼓做了工作。说后无来者,哪个搞艺术传承的人会开心呢?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爱着湖北大鼓的年轻人,把事业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