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梁秋仪
头发半白,面容黢黑,目光如锥,是杨海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长期在工地工作的特征。
2008年盛夏,刚毕业的杨海生参建了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铁路项目——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钻孔灌注桩、高大空心墩、转体梁……一系列施工让他对铁路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心中“为铁路建设事业奋斗”的火焰被点燃。
17年来,杨海生还参与了宿淮、杭黄、京雄、巢马及雄忻等大型铁路项目建设,从基层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他始终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先行者”的担当与使命。
永定河上的“急行军”
2018年4月,杨海生调至中交二航局京雄城际铁路3标项目,担任该项目重难点控制段落——三架子队队长。
“三架子队位于机场2号隧道永定河道内,受汛期影响,工期仅6个月。”据杨海生介绍,机场隧道下穿永定河,地质复杂,淤泥质粉质黏土多,地下水位高。
在含水量极高的河床下施工,但凡基坑侧壁有针眼大小的孔,水都可能止不住地渗出来。处理不当,基坑将变成泥塘,且桩墙外水土流失过多,也会有塌陷风险,让施工陷入困境。
复杂的工况、争分夺秒的工期,如无形的大山压在杨海生身上。“施工中,遇到棘手的难题太多了,但愁没用,只有专注于事,找到解决办法,推动项目运转才是关键。”
带着坚定的信念,杨海生反复调查现场,多次开展专家研讨,剖析问题,最终采用了一套完美的方案:在桩墙外安装真空泵,降低桩墙外水位,减少渗水量,再注浆填补桩基间缝隙,解决流沙外涌难题。与此同时,他还钻研出地下水循环利用系统,解决地下水外排难、施工用水运输难的问题。
2019年6月,永定河段主体工程在汛期前一个月抢先完成。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并于2024年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雄忻线上的“开路先锋”
2023年3月,杨海生被任命为中交二航局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6标项目经理。刚到雄安,杨海生便召集人员开碰头会,商讨进场事宜,还将微信昵称改为“开路先锋”,以此警醒自己,时刻不能懈怠,争当项目建设的开路先锋。
项目开工两个月,便迎来了一场“考验”:2023年7月29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暴雨来袭。此时正值基坑开挖和围护桩施工关键期,基坑整体受力尚未形成,基坑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冒着强风暴雨,杨海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汛工作,随后带着应急抢险突击队,穿梭在施工现场,统筹调配人员和抽排水设备。大雨持续了三天,雄安新区累计降水量高达250毫米,紧急关头,杨海生冲锋陷阵,带领团队度过险情。
“对于防汛,宁可防而不来。”杨海生表示。因准备充分和应对及时,暴雨后基坑水位也见底,防汛工作受到业主及其他单位的认可。
汛期后,是黄金施工期。为提高施工质效,杨海生又率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京雄城际铁路明挖隧道“移动工厂1.0”技术基础上,研发“移动工厂2.0”。
2024年3月,“移动工厂2.0”投入使用。但一个月后,杨海生发现,本该10分钟完成的智能台车定位竟花了两个多小时,这比传统台车定位还多半小时。
为弄清原因,他花3天时间逐一进行现场试验,终于找出“病症”:工人习惯用传统简单的方法操作台车,又不及时对其进行保养,部分关键螺栓松动影响定位。及时“纠偏”后,定位时间成功控制在10分钟。
2024年11月,项目部提前完成标段内所有隧道衬砌施工,并成功承办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智能建造现场会。其研发的《明挖隧道移动工厂法智能化快速施工技术与装备》获批雄安新区科技项目,杨海生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