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1月7日,武汉“社科讲坛”第316期活动邀请国家一级指挥、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联盟首任主席卞祖善,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报告厅分享“中国交响乐创作百年回顾与展望”。
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89岁的卞祖善先生精神矍铄,博闻强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交响乐代表作他如数家珍,遇到让自己感触深的交响乐曲,他忍不住在现场拟声哼出节奏。卞祖善先生边讲边播放音乐,请读者赏析,一堂音乐大师课带来知识与艺术的双重体验。
冼星海冲上去说要为它谱曲
卞祖善先生以拓荒时期、初创时期、低谷期和新时期四个阶段,来划分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百年历史。
他讲到,在1916年—1949年的中国交响乐拓荒时期,萧友梅的《哀悼引》、冼星海和光未然的《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马思聪的《第一交响乐》是其中的代表作。
谈及《黄河颂》,卞祖善先生兴奋不已,“1939年光未然朗诵了他创作的《黄河组诗》,有个人冲上前去,说我要为这首诗谱曲,这个人就是冼星海。冼星海用自己生命里的光和热,谱写了中华民族最壮丽的篇章,这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至今听来仍鼓舞人心。”卞祖善说,从《黄河大合唱》我们可以得出衡量一个中国交响乐作品好不好的标准——是不是接地气、受到最广泛群众的欢迎?是不是中国的?能不能流传下来?
在介绍1949年—1966年的中国交响乐初创时期时,卞祖善为读者介绍了《春节序曲》《黄鹤的故事》、交响诗《嘎达梅林》等。他对《黄鹤的故事》作曲者施咏康的才华赞叹不已,“1955年,一位苏联的著名作曲家到中国,经过上海音乐学院时,学院老师拿出一个作品介绍说,这是我们学生的作品,这位作曲家立马惊叹,这是作曲家啊!”《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卞祖善说,真正作曲的高手在写下曲子之前,脑子里已经开过演唱会了。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一经演奏,一鸣惊人,一夜成名。这首乐曲中,他将竹笛与交响乐熔为一炉。
创作应与观众进行平等感情交流
介绍1966年—1976年的中国交响乐创作低谷时期时,卞祖善先生为读者介绍了1973年发表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首曲子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带着他的弟子王燕樵,联手琵琶演奏专家刘德海三人一起创作完成。
1976年以来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新时期,钢琴协奏曲《山林》、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交响曲《地平线》等代表作,卞祖善一一带读者赏析并体会——原来人声、诗朗诵、京剧、古琴等等,都可以与交响乐相融。
卞祖善先生也另外为读者播放了一些颇具先锋色彩的交响乐创作手法,并介绍了现代音乐的特点。他认为,如果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与观众进行平等地交流,这样的创作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