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使新型内镜放大至1000倍,可揪出4毫米肿瘤

蔺蓉:与消化道肿瘤赛跑的人

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蔺蓉教授

蔺蓉主任(中)团队开展基础研究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张玮 刘坤维

在我国,癌症发病率排行榜前五位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占了三个。如果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0%。

作为医疗“国家队”的专家,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蔺蓉教授学成后回国,带领团队聚焦临床新技术的研发,将基础研究与共聚焦内镜、胶囊内镜等相结合,向临床推广应用,提高胃肠道疾病的早期发现率。

蔺蓉说:“优秀的医学科学家要以疾病为核心,基础与临床并重,成为行业的先行者、探索者,立足于现在诊断治疗上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让创新的科学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1

推动临床诊断方法进步

“蔺主任,我最近几次复查指标都正常,得亏您和团队发现了病灶……”2024年12月初,蔺蓉教授接到患者伍先生(化姓)的消息,欣慰于他的快速康复。就在2024年初,他在短时间内两次发作急性胰腺炎,幸亏在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查出了胰腺癌的早期病灶,及时手术后被救回一命。

58岁的伍先生回忆,他酒后突然上腹剧痛,还恶心呕吐,在当地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好在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他也按医嘱清淡饮食、戒烟戒酒。没想到的是,仅3周时间,他的急性胰腺炎就复发了。

转到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蔺蓉接诊后得知,患者的父亲因胰腺癌去世,而他则属于遗传性胰腺癌高危患者。通过超声胃镜,消化内科胆胰团队在胰头处发现一个仅8毫米的病灶。蔺蓉判断,这正是伍先生胰腺炎反复发作、胰管扩张的原因。

这么小的病灶,穿刺活检的难度很高,蔺蓉团队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对这一微小病灶进行精准穿刺,并最终通过病理结果确诊为胰腺早癌。一切尘埃落定,伍先生接受了外科手术,因癌灶发现及时,病灶小,又没有其他侵犯及转移,他的生存期将大大提高。

“我的爷爷因为胃癌遗憾离世,发现时已是晚期,即使做了手术也只挺过了半年时间。”蔺蓉说,当时她才8岁,第一次看到了恶性肿瘤的残酷。多年后从医,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消化内科。

“对于消化道早癌,从良性病变发展为恶性病变有一定的过程,早诊、早治非常重要。”蔺蓉回国后,将消化道早癌的诊疗及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并拿下全国消化道早癌诊断大赛一等奖。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常委,她参与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消化道早癌筛查工作,开展规范化操作培训,建立了完善的早癌随访队列。

一手搞临床工作的同时,蔺蓉带领团队用科学的方法总结经验、形成共识,推动临床诊断方法的进步。在前期3000例食管早癌队列中,她提出食管早癌内镜下诊断亚型新分型,这是现有国际内镜分型的有效补充,提高了食管早癌浸润深度的术前内镜下判断准确率,研究成果发表在日本食管癌学会官方期刊。

2

研发新型消化内镜造福患者

随着消化道内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早癌和癌前病变被发现,“但这样就够了吗,临床医生还需要做什么,才能发现更早期的病变?”蔺蓉带领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从插入式内镜到无痛的“胶囊内镜”,颠覆了传统的内镜检查模式,患者只需随水吞服,在检查床上休息15分钟,即可轻松完成无痛、无创、无麻醉的胃部检查。蔺蓉作为技术创新升级的引领者,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将人工智能与胶囊内镜检查相结合,拓展了新型消化内镜设备的新研究。

“胶囊内镜逐渐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疗方式,然而每位患者检查产生的采集图片平均20000张—30000张,消化内科医生需花费1至2小时逐一分析数据和诊断疾病,增加了时间成本的同时,高强度的人工读片也可能增加漏诊率。”蔺蓉说,她和团队在入组了1.1亿张胶囊内镜图片后,建立了世界上首例胶囊内镜对肠道疾病的诊断新模式。

也就是说,她和团队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辅助阅读模型,帮助消化内科医生进行小肠胶囊内镜图片的阅读。经过4年的研发改进,模型已能识别可疑、异常的小肠胶囊内镜图片。“医生的阅片时间从96分钟降到了5.6分钟,小肠病灶诊断敏感性从74.57%提升至99.88%,病灶检出率从54.57%提升至70.91%,大大造福了患者。”蔺蓉说。

值得期待的是,“升级”后的胶囊内镜不仅能识别病灶,还能自动启用药仓,对准病灶喷药。这也意味着,它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能用于治疗。未来,它还可以安装“机械手”,进入体内做手术,实现胶囊机器人的新概念。2024年,蔺蓉教授团队的《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新技术正向市民走来。”蔺蓉说,协和医院将推动磁控胶囊胃镜移动检查车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无创、舒适地做胃镜,尽早发现消化道问题。

不仅于此,蔺蓉利用自己在国外留学期间掌握的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协和医院历时10年研究,将其和内镜技术结合,实现了新型内镜从研发到临床的飞跃。共聚焦内镜可放大至1000倍,可看到细胞结构,揪出仅4毫米的肿瘤。

“在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包括胃、食管、胰腺、胆道、结直肠、肝脏、胆囊、胰腺等全消化系统的肿瘤,都能在医生的‘火眼金睛’下被发现,并做出合适的诊疗。”蔺蓉说。

3

集结多学科大咖围着患者转

“我们不仅仅局限在消化内科、局限在内镜技术,更多的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多换位思考。”蔺蓉解释,有些患者发现病变时,介于早癌和进展期的“交界”,如果在内镜下剥离,会有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若选择外科治疗,又将面临大手术,“有不少这样的患者,不知道该挂内科、外科还是肿瘤科,又该去找哪位专家就诊。”

2019年,蔺蓉教授发起并组建了消化道早癌MDT团队,由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这样一来,患者挂一个号,就能见到多个专科的专家,面对面分析病情。

“患者先去哪个科做什么治疗,下一步再怎么办?我希望一次MDT会诊就能和患者说清楚整套治疗方案,而不用他们在不同专科来回跑,这样患者心里有底了,也不会陷入迷茫和焦虑。”蔺蓉说,开诊5年来,这一模式受到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MDT多学科会诊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与患者当面分析病情、解决困惑,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让他们积极诊治,正确地对待疾病。”蔺蓉说,在她和MDT团队专家的努力下,已有数千名消化道早癌患者得到有效的微创治疗,百余名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带瘤生存10年以上,规律地来门诊复查。

“医疗不是一次诊治,而是长期的责任。无论是高精尖的新科技,还是脚踏实地对患者的陪伴,我想此生代表一个群体,真正去攻克肿瘤这样一个似乎不能攻克,但又给个人或家庭带来巨大伤害的疾病,让更多患者受益。”蔺蓉说。

--> 2025-01-06 使新型内镜放大至1000倍,可揪出4毫米肿瘤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301183.html 1 蔺蓉:与消化道肿瘤赛跑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