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整治“先享后付”乱象 得靠“绕不开”的监管

绘图刘阳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一种“先享后付”消费模式在预付费行业悄然兴起。但一些消费者却在网上吐槽,这种模式听起来很好,实际上却是套路满满。记者体验时,遇到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诱导行为。相关公司工作人员也很直白地表示,“先享后付”可以逃避国家对预付费行业的监管。(据12月15日央视财经)

所谓“先享后付”,就是先享受服务再付钱,通过协议约定消费者像办卡一样在商家连续消费,费用通过绑定支付软件,后续强制扣款、分期结清。这种消费模式,如果操作足够规范,真正做到“先服务再付款”,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是有好处的,既可以享受到比较优惠的价格,也不用担心预付费之后商家卷款跑路。

但实际上,一些商家推广的“先享后付”,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许多消费者原本只想进行适当的消费,但在商家营销话术和推销策略的诱导下,不仅办理了高额套餐,还签署了长期分期协议。更恶劣的是,有的商家在签约过程中,擅自操作消费者的手机,完成签约流程,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高额债务。

这一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与支付接口绑定,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想要终止履约,就要交付违约金,还只能求助商家从后台解约。如果不解约,哪怕商家跑路了,账户里的钱还是会被一直划扣,简直比预付卡更不靠谱。这些商家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严重侵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难以判断商家的真实意图和产品的真实价值,从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消费决策,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先享后付”模式之所以迅速蔓延开来,是因为部分支付软件的平台认证服务商,为了谋取利益,将其包装成一种利于商家的营销手段,大力发展下级代理,为没有资质的公司“贴牌”,从而赚取中间费用。为了尽可能发展更多客户,这些服务商引导商家用尽手段,规避自身的法律风险,却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透支金钱和信用。

由于兼具预付卡、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的特点,“先享后付”的法律地位尚不清晰,导致现有法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一些代理企业将核心业务层层外包,让监管机构难以追踪到真正的运营主体;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透明度,消费者很难识别潜在风险,也让监管部门难以采取针对性措施。

“先享后付”中的违法违规乱象,必须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首先,监管部门应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监管政策和法规,明确商家的行为边界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措施,确保所有参与者都遵守公平交易原则,为这一消费模式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强对支付平台的监管和约束。要求支付平台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督,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防止不良商家滥用该模式损害消费者利益。第三,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从严打击商家和代理企业的违法行为,对支付平台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震慑,以儆效尤。此外,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渠道。

消费者自身也要提升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规划支出,牢牢将消费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实惠而忽视长期风险。

总之,唯有靠绕不开、躲不过的监管措施,及时清除乱象,填平陷阱,才能确保“先享后付”模式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声音

澎湃新闻:“整晕”用户的支付模式,既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必须尽快明确“先享后付”模式“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中,回到监管的阳光下,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 2024-12-18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9119.html 1 整治“先享后付”乱象 得靠“绕不开”的监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