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潘卫 杜才良
沿着川藏公路318国道驱车行驶,可见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其中业拉山路段中的怒江“七十二道拐”,因有着100多道回头弯和1800米的海拔高差而闻名于世。
1986年出生的苏怀平,是中交二航局二公司的一名员工。参建过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的他,2023年7月进入西藏,和团队承担起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业拉山沿怒江越岭)项目建设任务,也就是要绕过怒江“七十二道拐”,新建一条42公里快捷通道,让318国道通行更加安全高效。
开车10小时走了138公里
2023年7月7日凌晨4点,苏怀平急忙赶往重庆江北机场。飞往西藏昌都市邦达机场的航班一天只有一趟,而且都是在六点半起飞。
上午9点到邦达机场,他就马不停蹄赶往工程的起始位置——左贡县田妥镇沙益村查看环境,然后再通过原318国道赶往八宿县城。
“下午2点从沙益村返回八宿县,大部分时间耗在318国道上,一路断断续续堵车。”苏怀平回忆道。车子从业拉山垭口的海拔4658米,到怒江“七十二道拐”末端的海拔2800米左右,历经数不清的反向急弯,还要紧急刹车为对面大货车让路。加上该路段多处正在抢修,沿途经常发生拥堵。
“每隔一两公里就堵一阵子。”苏怀平回忆,头晕脑涨、呼吸不畅、胸口憋闷,他的高原反应来了。一路拥堵好不容易接近凌晨才到达八宿县入住。138公里的路程,用了近10个小时,这就是他进藏生活的开始。
刚到西藏两天,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苏怀平就马上投入到现场勘察中去。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整个线路结构物的准确位置并对线路走向进行优化。于是就有了他的“走线”之旅。
“走线”,就是沿着工程大致线路徒步勘察一遍。左贡县田妥村至八宿县根要村路段,全长约93公里,怒江“七十二道拐”正居其中。塌方、落石、堵车成为常态,如遇冰雪季节则行车风险更大,提质改造迫在眉睫。
无人区绝壁上的“舞蹈”
2022年底,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开工。2023年,中交二航局建设者参与到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业拉山沿怒江越岭)前期工作中来。按总体规划,苏怀平和团队要把G318线“七十二道拐”路段给“捋直”,将原本该段93公里里程缩减至42公里,以大幅减缓318国道业拉山路段的交通压力,降低安全风险。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海拔超过4600米的业拉山崖畔和落差高达2000米的怒江大峡谷。不到19公里线路,几乎全是无人区,为勘察带来极大困难。
1名本地藏族向导、5顶帐篷、2头驴、一批生活物资,带着这些,苏怀平带着队伍顶着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向着未知区域进发了。19公里线路勘察,要四天才能完成。倾斜达60多度的高山峡谷,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
沿线存在多处V型深沟,常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痕迹,山体极不稳定。在翻越沿线一处只有一户人家的三削村时,近乎垂直的峭壁横亘在大家面前。苏怀平身背安全绳,吃力地向前攀爬。他每走一段,就固定好安全绳,为后续人员提供一条安全通道。靠着手拉手前进,大家安全通过三削绝壁。
几乎人人都有过不小心踩空的经历。他们跟着砂石往山下滑,最远滑落10米多。下滑过程中手脚不受控制,为最大程度保持平衡,大家身体要不停地摆动着。苏怀平说:“我们都像是在跳舞一样前进。”
累了就在荒郊野岭就地休息,饿了就靠干粮充饥,睡觉就在荒野搭起帐篷钻进睡袋。在四天时间里,大家用“舞蹈”般的方式越过无人区,为工程设计施工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2023年10月25日,项目根要2号隧道成功进洞。11月25日,本标段桥梁首根桩基开钻。如今,项目桥梁、隧道等作业面全部打开,沉寂的高原迎来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