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张翼飞 丁燕飞
1996年,从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张刚成,立志成为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二十多年来,张刚成见证了心脏手术从开胸劈骨到微创介入,从罕见到逐渐被攻克……2022年,他敏锐察觉到心内科和心外科部分疾病的交叉,开始组建湖北省第一个独立的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将全部的热忱和精力投入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源性卒中、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的疑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
作为中心主任,张刚成说:“结构性心脏病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探索得还不够,便当好一个引路人。”
微创诊疗,他以最小创伤完成高难度手术
“彩超显示新的肺瓣位置很好,小熊(化名)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我们已经回到贵阳了。”12月6日,小熊妈妈开心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女儿术后恢复得很顺利,自己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半个月前,记者曾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的病房里,看到了十分内向的小熊。小熊今年10岁,当年还没满月便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肺动脉狭窄及肺动脉瓣发育不全,一个多月大时被父母带着远赴广州接受了开胸手术。“手术后,我们每年都会去复查心脏彩超。最近复查发现她因为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肺动脉的血反流到右心室,便想着赶紧把肺瓣换了。”小熊妈妈说,自己原本不懂医,因为常年带孩子看病,变得越来越“专业”了。
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熊稍微运动便会大口喘气,家长也从小限制她运动,久而久之养成了她十分内向的性格。“这次换全新的肺瓣后,孩子的病就算彻底治好了,希望她以后可以尽情运动。”小熊妈妈说,小熊幼时做了开胸手术后胸骨愈合处有粘连,她在病友群了解到张刚成教授可以用微创方式置换肺瓣,便带着小熊来到了武汉。
“来之前只知道张主任做手术好,没想到人更和善。”小熊妈妈说,先心病患者大多是孩子,张刚成便把病区尽头的一个病房改造为办公室,备了小黑板,每次和患者及家长沟通时,都是边画图边讲解,孩子也能听懂是什么手术。
经皮介入肺动脉瓣置换手术,是以微创方式将肺瓣装在一个鞘内,在超声及造影引导下,将鞘经股静脉到右心房,再过三尖瓣到右心室最终到达肺动脉,精准定位后释放新的肺瓣。2022年7月,张刚成凭借多年介入手术的基础,完成了湖北省首例新型经导管介入肺动脉瓣置换手术,至今已开展了十几例,这也是小熊妈妈坚定地从贵阳来到武汉的原因。
“这一过程中,最细的血管直径仅为26毫米,而圆筒形鞘的直径为30毫米,需要压住后贴着血管壁走,还不能损伤三尖瓣、心房等心内结构,这要求手术医生十分熟悉心脏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过程。”张刚成介绍,除了释放,还要做到无创回收鞘,微创手术发展的背后是医生思维的创新和扎实的实操技术。
“如今,心脏的四个瓣都可以微创置换,为许多难以耐受劈开胸骨的患者提供治疗的可能。”张刚成说,而不断创新术式,争取以最小创伤取得最理想手术效果也是他从医二十多年来一直的奋斗目标。
发明创新,他让心脏介入手术有了保护“伞”
“我上学的时候最烦学心脏了,因为心脏是学科里最难的,书都比其他科要厚很多。”张刚成回忆,可参加工作后,他还是选择成为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太缺人了!我们实习时,那时的中南医院心外科主任做一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全院的人都来参观学习。”
与缺少专家相对应的,是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张刚成在与心脏疾病斗争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巧思创新诊疗方式,目前已经拥有20多项专利,其中成功转化为产品的有三项,抗栓塞脑保护装置是这三项中率先进入市场的。
抗栓塞脑保护装置的研发源于张刚成一次难以释怀的治疗经历。2018年,张刚成同事的父亲接受了心脏手术,手术十分顺利。可术后恢复过程中,残留血栓和钙化斑块脱落,引发了该患者出现严重脑梗塞,虽然最终化险为夷,但给张刚成带来了冲击。那时,由于没有任何脑保护装置,做心血管介入手术时,血栓和脑组织碎片容易顺着血管掉落进脑部,引起脑卒中。“虽然心脏介入手术中出现致残性脑卒中的概率为6%左右,但是94%左右的脑卒中并没有肢体症状,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认知下降、痴呆、抑郁等,并且未来一年内卒中风险增加2-4倍,死亡风险升高超过3倍。”张刚成介绍。
能否添加一个脑保护装置,来降低术中脑卒中风险?张刚成率团队查阅资料,发现国外有通过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降低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的报道。2018年,张刚成根据自己多年手术积累的经验,带领团队设计出一枚伞状样品。“这个脑保护装置好比一把伞柄上前后装了两个可撑开的伞,在手术开始前放进连接大脑的血管中撑开,拦截那些害人的血栓和斑块,手术结束后再合伞收回。”张刚成自豪地介绍这项发明。
样品出来后,张刚成团队开启了精益求精的改良之路。“伞”的滤网孔径多大才能尽可能收集碎片又不阻碍血液流通,“伞柄”的结构如何适配类型多样的血管,用什么材质才能保证“伞”收放自如,如何保证“伞”能在合适的位置精准释放……经历了十余次改进完善,张刚成团队造出了符合心中设想的抗栓塞脑保护装置,血栓收集率高达99%。
2022年,抗栓塞脑保护装置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心脏手术做多了后,每个专家心里对手术操作中还有哪些未解的问题、还需要什么辅助设备都有一本账,我会反复琢磨这本账,搞一些发明与创新。”张刚成说这些问题在他这里解决了,其他医生就能少一些困难,也能及时挽救更多的患者。
2022年,他组建湖北省第一个独立的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该中心三名副主任医师都说:“每次跟我们讲病例、手术技术和研究的时候,张主任总是充满激情。他更像是导师,毫无保留地把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授之以渔,他帮助偏远地区提高治疗水平
先天性心脏病是结构性心脏病中的一种,平原地区的发病率是2‰至4‰,高原地区的发病率能到10‰以上。从2007年开始,张刚成团队每年都会去西藏、新疆、青海、贵州等偏远的高原地带,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及对口帮扶工作。
每次筛查周期为一周,张刚成从下飞机忙到上飞机,虽然有严重高原反应,吃个面低个头都头晕目眩,晚上也睡不着,但他仍坚持每年都上高原。许多高原地区的先心病小孩都愿跟随他来武汉治疗,他们称他为张伯伯:“有张伯伯在,手术就不害怕了。”
张刚成说,他在一次次上高原中见证了偏远地区的发展,对于医疗设施改善的地区,中南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与之建立专科联盟,对口支援,授之以渔,新疆乌鲁木齐便是其中之一。晚上8时从武汉出发,飞到乌鲁木齐是凌晨0时左右,落地就做手术,做到凌晨2时左右,第二天早上的飞机回到武汉。这是张刚成去一次乌鲁木齐的行程,这样的手术指导他去了一二十次,并邀请当地医护人员组团来武汉学习,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能诊断、能手术的团队,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如此模式还在云南、贵州等地复制。
不管疾病有多棘手,挑战有多大,一定要想尽办法让患者好起来,并且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张刚成说,这是他内心始终秉承的初心和从医信条,从第一次穿上白大褂至今,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