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刘峰 龚钰洁
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有一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角落——工地试验室。就是这个充满仪器和数据的小天地里,走出了一位精益求精的金牌工匠——李鹏。
作为中交二航局福州建设公司的一员,今年是他从事试验检测事业的第19年。他先后参加过哈大客专铁路、大连陵水湾填海护岸、京新高速、新疆伊若高速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从铁路、高速到海湾、高架桥,走过的项目如同一个个坐标,记录了他的试验人生轨迹。
17次失败之后的1.4%
2005年,李鹏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后,开启了扎根基层的试验检测之旅。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认真学习每一项试验流程,仔细记录每一组数据。
试验室里的工作枯燥而繁琐,需要耐心和细心,但李鹏从不抱怨,他深知每一次试验的结果都关乎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总是坚守在试验室,专注于手中的工作。
历经三年的摸爬滚打与坚韧锤炼,他从一名普通的试验员成长为能够独立负责工作的试验负责人。
2015年,作为京新高速项目的试验室主任,他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面对“漫天黄沙”的干旱环境,如何让砂质量过关?他发现了一批看似合格但实际上存在细微质量缺陷的材料,项目上所处的戈壁荒漠地区没有合适的砂源,当地砂场的情况为戈壁旱挖砂,再通过水洗处理后投入工地使用。
“如果不水洗,直接用挖出来的旱砂,含泥量就会超标;水洗完砂又太粗,细颗粒太少,质量也没办法达标。”李鹏发现这个问题后,翻阅相关资料,并在自己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个想法,他带着自己的试验小组,在小小的工地试验室里不分昼夜地行动起来。
“含泥量5.4%,比之前的纯旱挖砂好,看来这个办法有戏!咱们继续!”“3.6%了,还是差一些,再来。”……“1.4%了,合格啦!”
经历了17次失败,李鹏正式提出了“用水洗砂掺配部分戈壁旱挖砂来保证含砂率和粗细集料配比”的方案,并用实际数据通过了专家论证,他带领团队最终成功配出了满足质量要求和施工需求的合格配比。
除了解决砂源问题,面对项目在戈壁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但施工需水量又大的情况下,李鹏选用砂砾类填料的取土场来降低填料最佳含水量的想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的及时发现避免了工程可能出现的重大隐患,为项目节省成本229万余元。”该工程项目负责人说道。
无人区里抢来的“3小时”
2017年李鹏转战依若高速,该项目线路长172千米,地处中国四大无人区中的阿尔金山无人区和罗布泊无人区,是李鹏参建项目中线路最长的工程。
试验室建设的前期,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白天跑现场,晚上挑灯夜战查资料,他想尽一切办法与时间赛跑。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团队率先建设了简易土工室、化学室,在中交集团新疆乌尉公路项目首批验收的6个工地试验室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验收。
而无人区里项目建设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混凝土单程运距长达70千米,夏季高温干燥、风沙大的特殊环境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针对这些难题,李鹏带领团队成员在试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斗,经过反复试验摸索,配置出了在高温干燥环境下保坍时长最大可达3个小时的混凝土,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在热爱中深耕,在匠心中笃行。“李工匠”凭借着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技术能力早已名声远扬。41岁的他已手握道路工程等5项专业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证书,还持有铁路工程等3个专业的注册一级建造师证书。在自己的职业生涯熠熠生辉的同时,他给项目培养了10余名优秀检测师。
也正是因此,从工地试验室走出来的李鹏,获得了福建省金牌工匠、数字工匠的双重认可。“我始终坚信,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工匠也是靠经验积累出来的。”李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