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极目锐评
近日,千万粉丝带货主播“麦琪啦”将保健产品吹成“神药”一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11月25日,相关平台对“麦琪啦”账号进行停播和贴条处罚,其主页内容已不可见,产品全部下架,且被标记为风险账号。(据11月27日红星新闻)
“麦琪啦”自称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2014年曾参加联合国青年代表大会,已周游89个国家和地区。依靠这种“精英”独立人设,“麦琪啦”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然而,她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而是为了敛财在直播间大肆行骗,将普通的糖果、保健品描述成能治疗癌症、尿毒症等严重疾病的“神药”,不仅辜负了粉丝信任,更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绝对不能纵容。
事件曝光后,涉事平台对“麦琪啦”账号进行停播和贴条处罚,这是防止其继续害人的必要之举。但值得注意的是,“麦琪啦”并非首次违规卖“神药”,此前她已多次进行类似操作。这不免让人疑惑:难道只有问题变得足够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平台才肯出手整治?媒体曝光前,不知道有多少消费者轻信了“麦琪啦”的谎言,白白花钱购买根本不能治病的“神药”。如果有患者因此延误治疗,后果更不堪设想。平台这种“姗姗来迟”的滞后反应,无疑增加了用户被伤害的风险。
为了规避审查,“麦琪啦”直播时,十分注意话语表达,经常使用英文、模糊词汇或故意拆分病名等。但其手段其实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稍有医疗常识和辨别能力的网友,很容易看透其中的猫腻。然而,这样一个满口谎言、无视法规的网红,却能成长为千万级带货主播,还自诩为“最能影响女性的KOL(关键意见领袖)”。试问,平台在日常审核中有没有尽职尽责?是疏忽大意没有发现,还是沉溺于流量狂潮视而不见?
直播带货行业风起云涌,各路主播竞争激烈,其中不乏花样百出的违规现象。如果每次都要等大量网友举报了,或是等媒体曝光引发舆论批评后再处理,那监管必定会使不上力、跟不上趟。监管不给力,不仅会助长不法主播的嚣张气焰,更会让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因此,平台必须放下对流量的执迷,主动担当起管理责任,加强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而不是单纯依赖事后补救。要致力于将关口前移,强化日常巡查力度,一旦发现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行为,应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并对涉事主播进行严厉处罚。同时,还应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网友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只有平台审核处理的速度比媒体曝光的步子更快,对头部主播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才会更加有效。
针对“麦琪啦”销售“神药”事件,希望平台的内部处理不是终点。毕竟,相关平台只是将其账号标记为风险账号,并没有实质性处罚措施。“麦琪啦”的行为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还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甚至诈骗等,平台应及时与监管部门对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从法律层面追究其违法责任,督促其对受骗的消费者做出赔偿。同时,平台还应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惩处力度,以震慑其他违规主播,引导直播带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声音
北京商报:如何对保健品带货的“黑洞”加以约束,成为各方关切的焦点。想要真正解决“神药”带货的乱象,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必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