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11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节气在万物的感受中,也在人的生命体验中。
我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古人用阴阳之气的此长彼消,来形容天地变化,小雪之际,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人们开始腌菜酿酒、制炭供暖,为越冬御寒作准备,休养生息以待来年。
本期《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记者专访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熊海英,为您详解相关诗词。
天气渐冷 容易勾起莫名的惆怅
古代到了小雪时节,农活基本结束,农民会进入“农闲期”。一年劳碌匆忙,此际总算稍得清闲。只是木叶凋落、昼短夜长、天气渐冷,善感之人心中有时莫名惆怅。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熊海英教授解析,戴叔伦是中唐有名诗人,这首《小雪》诗笔清简,以远山、书窗、愁人和若有若无的飞雪构造出空灵隽永的诗境。小雪如花片,随风轻舞回旋,着物即消。诗人愁思幽微,恰似飞雪,惝恍迷离。书窗外依然远山如黛,书室内渐觉寒意侵身。这寒意,这愁果真是因为雪么?抑或为功业未立,声名不彰?又或是念家乡亲友,感伤流年?读着读着,读诗的人也深深陷入了寻味思索之中。
“全诗中,雪片意象极富暗示性和启示力,把愁情的不可名状及其发生、流动之轨迹与趋势,表现得不言而喻,又溢于言外,耐人涵咏,的确是一首佳作。”熊海英教授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晚唐姚合编选的《极玄集》收入中唐“二十一人共百首”,戴叔伦的诗入选七首,在“诗家射雕手”之列。戴叔伦对写诗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曾说过“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意思是诗的意境不同于客观实景,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应保持一段审美距离,方能捉摸到如良玉辉光般的韵味。
围炉煮茶 一个个都是融合创作的高手
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但地气渐寒,预备的炉具木炭,此时正好拿出来取暖、烹茶。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宋·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熊海英教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徐铉在南唐事中主、后主两朝,官至吏部尚书。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曹彬伐南唐时,徐铉奉后主之命两度使宋求和,他恳切申辩,致使赵匡胤理屈词穷,拔剑怒道:“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南唐亡国后,徐铉随南唐后主李煜入北宋,因为他渊博多才、精通字学,遂备位馆阁,奉旨参校《说文解字》、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
根据诗集的前后文,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徐铉在南唐时所作,萧郎中是当时征西元帅幕府中的书记官,其人虽投笔从戎,仍未失书生雅趣,小雪日新炉试火,便烹茶吟诗。夕阳中篱下菊花将残,低覆水面;天边晚霞如绮,点缀数行雁字。此时固然闲逸,却未免有些寂寞。百无聊赖揽境自照,不知何时已双鬓染霜。应知流年似水,作诗向发神苍华(《黄庭内景经·至道》云“发神苍华字太元”)祝祷,恐怕也是徒然!
熊海英教授解析,想必是萧郎中将诗简寄与徐铉,或许正是以诗邀其前来共饮同吟,于是徐铉有此“和”作。徐铉诗歌学白居易,写景、抒情自然闲雅,语言平易流畅,被视为“白体”诗人之代表。此诗诗意暗地关合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意又似是自此诗中脱出。可以说,这些诗人都是“夺胎换骨”的高手。
诗词唱和
打破距离产生的孤独感
在古代,距离产生的孤独感,常常在诗词中被抒发。诗词唱和,给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唱和诗在以前是和意,后来越来越趋于意境相近,情感相通,格律一致,形式相同。次韵诗在宋代十分流行。
熊海英教授介绍,宋朝以右文崇儒为国策,以科举制度选拔才学之士入仕,给与优厚待遇。逢节日闲暇,宫廷时或举办赏花钓鱼宴等,君臣相与饮酒赋诗。文人士大夫更是喜爱雅集燕游、诗词酬唱,每当好天良夜,彼此邀约聚会已成为生活日常。而繁华城市,歌曲流行,最新鲜动人的歌词往往是诗酒文会中、酒酣兴到时才子一挥而就,即席付与执红牙板的十七八女郎,低吟浅唱。
《次韵和王道损风雨戏寄》
宋·梅尧臣
小雪才过大雪前,萧萧风雨纸窗穿。
而今共唱新词饮,切莫相邀薄暮天。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了小雪,天气愈发冷起来。一个风雨如晦的下午,王道损叫人送来诗简,邀请诗人参与晚间的聚会。虽然三五好友围炉谑浪高谈或持酒吟咏歌唱的场面令人神往,但如今日短天寒,又恐路滑更深,实在有些为难呢,于是次韵一首交与来人复命,还是另约良辰吧。
诗人“小坡”
同情起那些风雪中的布衣寒士
《小雪》
宋·苏过
沉沉五侯居,碧瓦映华棁。兽炭麒麟红,银瓶黄封揭。春风绕幄帐,
醉面生绮缬。赐宴明光宫,玉色迷金阙。谁怜荜门士,破屋穿飞屑。
熊海英教授解析,作品前几句写到极荣盛极繁华之境地——侯门庭院沉沉,碧瓦雕梁,美轮美奂。只见华堂上炉火烧得正旺,制成兽形的木炭发出荧荧红光,犹如麒麟降瑞。帘中人已饮得醉面飞霞,虽然是冬天,屋内却春意融和。词中所说的“兽炭”“黄封”是地方进上的贡品,每年十月开始,宫中就传出此类御寒之物分赐公卿。小雪日,君主更在宫中赐宴,倾杯乐处不知今夕何夕,是天上、是人间。全词结句却作一反跌,极凄冷极悲慨:谁管它风卷雪飞,穿过破瓦柴门,冻杀寒士呢?这烘托对照手法,令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立意精神显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脉相承。
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苏轼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苏过随行奉侍于岭海七年,父子相师友,以读书著述为乐。作为元祐旧党子弟,苏过在政治上遭到压抑,年过四十才出任州县官职,一共只为官七载,五十二岁即因病辞世了。他善书画、工文辞,苏轼曾嘉许其诗才“咄咄逼人”,时人以“小坡”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