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从《钢的城》《汉冶萍三部曲》到《海观山下》, 从矿冶文化、工业文明到商业改革

“黄石”作品 辨识度好鲜明

小说《海观山下》

作家吕永超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实习生 邵婷婷

 以黄石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很“黄石”,很有辨识度。

近日,作家吕永超新作《海观山下》分享会在黄石举行。

黄石源远流长的矿冶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业文明以及现当代波澜壮阔的工业生产场景,已经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是继吴运铎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古清生中篇小说《古巷道》、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以及胡燕怀历史题材小说《汉冶萍三部曲》之后,长篇小说《海观山下》再度把视角聚焦黄石这座城市,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改革大潮中的黄石商业故事与历史变迁。


1


谈创作:作家吕永超“提纯”生活,六年磨一剑


60后作家吕永超,黄石文联名誉主席。他40年笔耕不辍,发表小说、散文、评论、剧本等文学作品400余万字。

长篇小说《海观山下》收录于“黄石文学系列”丛书,是作者“六年磨一剑”之作,去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近26万字,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00年,故事发生地点是海观山下的临江市,重点讲述的是主人公“门中一”的奋斗史,以及主人公身边如史建设、匡立新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的故事,折射了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城市的商业改革探索以及历史变迁。

在湖北省作协原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评论家高晓晖眼中,《海观山下》既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也是一部致敬20世纪80年代的怀旧剧,“它浓墨重彩地还原那个时代张扬个性、奋力追梦的生动图景,小说对改革创新给予礼赞,对官场和人性也有反思与批判的自觉。”

对于《海观山下》通过人物成长呈现的历史风云,黄石作家汪岚认为,“小说以勇立潮头的激情,深沉激扬的旋律,演奏出临江市变革交响曲,是倾听改革的历史回声,是致敬改革的热烈掌声,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时代心声。”

在小说《海观山下》中,门中一经历了从一个待业青年到照相馆工人,到照相馆经理,再到酒店总经理这样一个奋斗历程。1980年,门中一因为能玩照相机被临江市老字号海观山照相馆招录,正式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此后,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完成干部身份转变,花了12年的时间,从一个副科级干部到正科级到副县级干部的逐级递升,又花了5年的时间,也就是1992年到1997年。1997年至2000年是门中一主政海观山酒店时期,锐意改革,意气风发,声誉日隆,前途光明……

文艺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创作者自身的影子。曾经在黄石商业系统工作13年,亲历商战的吕永超,借《海观山下》主人公“门中一”和他的小伙伴们,再现了他所熟悉的那一段生活,不担心那些人和事被人“对号入座”吗?

对此,吕永超感慨作答:“我酝酿了六年之久,对其中的人物关系,心中有一本账,不担心它们的走向,更不用担心‘对号入座’。让我困惑的是,如何设置更为巧妙的细节,使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好读又好看。这关键在于作家对生活的提纯能力。提纯生活真的很难,它考验一个作家的综合能力。提纯的过程,就是萃取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小说的瑕疵甚至败笔。”

小说《海观山下》的扉页有一句话:“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然能发现希望的种子,并种出灿烂的花朵。”吕永超说,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精神写照,也是他创作这部长篇的初衷。

在黄石生活了40年,吕永超早已将黄石视为第二故乡,创作重点也一直聚焦于这片热土上的那人那事。他在分享会上透露,用三部长篇小说再现黄石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是他的创作“小目标”,“除《海观山下》,另外两部作品,一部是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道士洑前》,一部是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磁湖岸边》。”

2


评作品:《海观山下》很“黄石”,有鲜明辨识度


有趣的是,《海观山下》的分享会,就在海观山下的海观山宾馆举行。这里曾是黄石接待旅客能力最强、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宾馆,也曾因接待过众多名人而成为黄石地标,后渐渐沉寂,淡出人们视线。当天,窗外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窗内学者作家,激扬文字。

因矿而生、因企而兴的黄石,其源远流长的矿冶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业文明以及现当代波澜壮阔的工业生产场景,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吴运铎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古清生中篇小说《古巷道》、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以及胡燕怀历史题材小说《汉冶萍三部曲》,无不与矿冶文化深深交集。

其中,近53万字的《钢的城》,以黄石市最早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为原型,以1994年到2018年,钢铁企业在改革中的变迁为主线,描述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的火红年代的故事。该书一经面世便在国内文坛引发强烈关注:上下部先后在《十月》杂志发表,202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2023年又获得湖北文学奖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奖)。

而在海观山宾馆召开《海观山下》分享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也令与会者无不感慨:“在这一方土地生活的老黄石人,都对海观山有着深刻的记忆,这里曾是黄石服务业最繁荣的地方。”

历史背景如此,小说《海观山下》跟其他聚焦黄石的文学作品一样,很“黄石”,城市特色清晰可感。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汤天勇评价:“‘海观山’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情节功能,还被赋予了叙事推手与精神启迪的赋值功能,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符码。”

武汉作家郑因称《海观山下》有很强的辨识度,作者对黄石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小说洋洋洒洒25万多字,自然而然地再现了黄石的民风民俗、地理特色、人文景观、历史典故,读者既能感受到黄石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可以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黄石的城市风貌;既读得津津有味,又会掩卷而思。她笑言,“该书如果拍成影视剧,黄石真就赚了!”

在从地方志与回忆体的维度、官场小说与职场打拼的维度、改革文学与后工厂叙事的维度进行点评时,《长江文艺》副主编吴佳燕提到:“小说中出现美尔雅西服、海观楼的历史等黄石地方元素,具有地方志的色彩。”

“黄石不仅有丰富的矿冶文化,还有着非常深厚的城市文明积淀,《海观山下》讲述的正是黄石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故事,市井生活、城市生活在小说中得到了比较充分、感性的反映。”湖北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在分享会上总结道,“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黄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一些影子,可以找到那个年代里面很多具有黄石特色的社会元素,这样的呈现,具有抢救性意义。”

--> 2024-11-16 从《钢的城》《汉冶萍三部曲》到《海观山下》, 从矿冶文化、工业文明到商业改革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5238.html 1 “黄石”作品 辨识度好鲜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