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黄子珅
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路线全长35.04千米,其中跨江主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设计时速120千米,双向8车道,是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东大门”第一桥。
武汉新洲的长江之滨,双柳长江大桥建设如火如荼。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该项目总工程师陈诚说,这是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他要打造一座经得起历史检验和社会认可的“百年工程”大桥。
梦想种子在现实中发芽
2003年,阳逻长江大桥动工兴建,让家住附近、还在读初中的陈诚心里埋下了“工程师”的种子,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陈诚如愿进入中交二航局,首战就是恩来恩黔高速的建设。“火车转汽车,一路奔波,越走越偏僻!那路是在半山腰凿出来的,最多3米宽,两边就是悬崖峭壁。”陈诚回忆说。
偏僻、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山泉水。初来乍到的陈诚并没有因此退缩,带着初入职场的新鲜劲和满腔热忱,在这里一干就是4年,成了恩来恩黔高速项目“干得时间最久”的建设者。
2014年12月,恩来恩黔高速建成通车,为恩施州带来了新的通途,也让陈诚得到锻炼。2015年,他被调入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技术中心,参与方案编制、临时工程结构设计、科研等工作,主持了百余项临时工程设计及方案编制、40余项技术策划,编制和审核了10余项企业技术标准。
2020年,经过5年“深造”的陈诚主动申请重回基层项目,在通过选拔后,他被调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任总工程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团队成员就有当年阳逻长江大桥的建设者。少年时代的梦想,在此刻得以实现。
创新之花“开”在现场
2022年9月,双柳长江大桥正式开工,挑战便摆在陈诚面前。
该大桥有着60根设计长度117米、成孔深度可达126米的超深桩基群,在施工中极易产生糊钻、塌孔等问题,成孔成桩难度极大,且桥址处地质情况复杂,桩基打入泥质粉砂岩近80米,泥浆极易在桩孔底部产生沉渣。
为确保桩基施工质量,项目团队的每一步都走得谨慎细致,在首根桩基上花费了1个多月。“若一直是这个速度,来年汛期来临时都无法完成桩基施工。”那段时间,陈诚几乎每日都要在施工现场驻守20个小时,不断改进施工工艺、钻孔设备、泥浆配比。
反复商讨、一次又一次尝试,项目团队终于能在10天左右顺利完成1根桩基,并在2023年1月完成全部60根桩基的施工,所有桩基均为A类桩。
2023年5月,双柳长江大桥即将进入到主塔施工阶段,身为党员的陈诚牵头在项目成立了技术研究功能性党小组。
“我想让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落实落地,让我们的施工工艺拥有双柳特色。”在他的主持下,党小组逐渐融入进项目的生产生活之中,顺利引进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并针对双柳的项目特色进行了“改进升级”,还在湖北省首次使用了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一系列智能建造技术的加持,使得大桥主塔以平均1天1米的速度迅速“长”起来,并于今年6月完成213.75米高的主塔封顶任务。
大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后,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为保障大桥主缆的百年品质,项目团队打破常规,在保留以往从主缆外部进行防锈蚀处理的方法之外,创新性地在主缆内部添加了通风管道及感应光纤,从而大幅提升了主缆的耐久性。“智慧索股不仅延长了主缆使用寿命,还能实时监测主缆的应力及温湿度,保障大桥安全。”陈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