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嘉鱼县产出湖北约一半甘蓝

昔日种子靠进口 如今国产占大头

菜农采收甘蓝

游客们在蔬菜地里摆POSE

游客展示采收成果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黄士峰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袁丽

深秋时节,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依然满目青翠,十里蔬菜长廊生机勃勃。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嘉鱼的得名源于《诗经》。湖北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多名省人大代表连续在两届湖北省人代会上提出发展嘉鱼县蔬菜种植产业的议案,并获得相关部门肯定和支持。

11月7日,极目新闻记者和湖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探访了这座长江之滨的小城,找寻“中国甘蓝之乡”的蔬菜故事。

潘家湾镇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很普遍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从20世纪80年代起,嘉鱼县开始发展蔬菜产业,至今已有40余年,“嘉鱼甘蓝”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11月,嘉鱼县获得“中国甘蓝之乡”称号。

原嘉鱼县蔬菜办副主任兼蔬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鲁运江介绍,嘉鱼的甘蓝种植面积现有大约18万亩,平均亩产4000至6000公斤,产量约占湖北省甘蓝总产量的一半。

11月7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嘉鱼县潘家湾镇看到,绿油油的甘蓝地里,有的插上了小牌子,上面写着手机号码。潘家湾镇农业技术人员刘朝辉介绍,这些手机号码是甘蓝买主的。目前在潘家湾镇,“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普遍,很多蔬菜在幼苗时便被预订,有的订单甚至比菜苗先“落地”。再过15至20天,今年首批甘蓝就可以大面积采收了。

昔日引进物种如今国产种子成为主力

鲁运江告诉记者,其实甘蓝并不是嘉鱼的本土菜。20世纪80年代,嘉鱼县引进的甘蓝,种子来自荷兰、以色列等国。这里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甘蓝快速生长。

但是从农业发展角度,依赖进口种子,就意味着受制于人。为了摆脱“卡脖子”局面,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中国甘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展开联合攻关。他们开发出的本土甘蓝“思特丹”品牌,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的主栽品种。目前嘉鱼县种植的甘蓝,70%使用国产种子。有了更便宜、供应量更稳定的国产种子,嘉鱼甘蓝种植有了更好的保障。

鲁运江说,目前嘉鱼县种植的甘蓝有20多个品种,其中以秋冬季上市的“秋包”和“冬包”为主。品种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差异化竞争,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更好地增收致富。

据了解,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已带动周边1.7万多名农民参与经营、务工,帮助农民增收。

你在韩国吃到的泡菜可能就产自嘉鱼

鲁运江介绍,目前嘉鱼县蔬菜种植面积已有近50万亩,品种以南瓜、冬瓜、大白菜、甘蓝等“两瓜两菜”为主。嘉鱼出产的蔬菜,不仅行销国内,还大量出口。比如大白菜,不少出口到韩国。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吃到的泡菜,有可能就是用产自嘉鱼的大白菜腌制。

嘉鱼为何以蔬菜闻名?据《嘉鱼县志·蔬之品》记载,200多年前的清朝,嘉鱼就有大量蔬菜品种了。当时的蔬菜主要有葱、蒜、韭、薤(荞头)、茄、苋、白菜、芥菜、莴苣、苦藚(又叫曲美菜或苦菜花)、萝葡(卜)、王(黄)瓜、东(冬)瓜、匏(苦瓠,葫芦的一种,老瓜锯开可做瓢)、藠、葫芦、甜瓜、南瓜、丝瓜、芫荽(香菜)等品种。这还不包括当时把莲(籽)、藕、菱三种水生蔬菜列入了果品类。

嘉鱼县发展蔬菜产业,有利条件很多。嘉鱼位于长江之滨,以冲积平原为主,土质多为油沙土,适宜农作物生长。20世纪80年代以前,该县农作物以粮、棉、油作物为主。后来部分农户发现,种植蔬菜效益更高,于是开始大面积种植,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嘉鱼县把质量和品质作为蔬菜产业的“生命线”,着力推广健康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作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嘉鱼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当地蔬菜产业不断站上新的台阶。

--> 2024-11-14 嘉鱼县产出湖北约一半甘蓝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4997.html 1 昔日种子靠进口 如今国产占大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