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打假维权不能异化为收保护费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双11来临,各大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开启“买买买”模式,职业打假人也迎来新的“商机”。记者调查发现,打假已经成为一门生意,部分职业打假人甚至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产业链。(据11月11日澎湃新闻)

据报道,那些收了徒弟的职业打假人,会拉群分享打假思路、打假案例,线上教人“薅羊毛”“割韭菜”,不但大面积撒网找商家索赔,还可以帮商家“搞”同行,可以说是靠着“打假”把油水榨干吃净。

职业打假人的出现,本来就存在争议。他们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有人视其为市场乱象的“清道夫”,有人斥其为投机取巧的牟利者。而今,这一行业居然还能开班授课,靠教别人打假来赚钱,不仅扭曲了打假的初衷,更可能造成一连串负面影响。

职业打假一直被视为双刃剑。一方面,职业打假人通过揭露假货、帮助消费者维权,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和净化,是对官方监管的有效补充,也对短斤少两、假冒伪劣等市场乱象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另一方面,知假买假、靠打假牟利等现象,也可能导致打假行为变质。一些职业打假人为了个人利益滥用影响力,故意扭曲事实引导舆论,甚至不惜采取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民间的打假行为,之所以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经常在网上斩获巨大流量,根本原因是其出发点是为了公共利益。如果打假人只想着靠打假“薅羊毛”“割韭菜”,那么他们一定希望市场上的假货越多越好,这样他们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显然与打假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容易滋生更多的纠纷和法律风险,让消费环境更加泥沙俱下、混乱无序。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所有职业打假人。部分专业、正直的民间打假人,依法依规打假维权,仍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对于那些利用打假名义行不法之事的个体或组织,必须予以坚决打击。监管部门应当出台更加严格细致的政策措施,既保护真正致力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民间打假力量,也要严惩那些借机敛财、破坏市场秩序的“假打”者,确保打假这一正义之举不至于沦为“收保护费”的恶行。

打假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其中不应该掺杂任何贪欲和杂念。唯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职业打假人的行为划定边界和红线,确保其行为符合公共利益,才能真正做到惩恶扬善,真正实现打假的初衷和目标,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 2024-11-12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4706.html 1 打假维权不能异化为收保护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