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向“新”而行 探索医疗创变融合发展

武汉亚心总医院迎来建院6周年 守护群众健康有温度有厚度

武汉亚心总医院为湖北省首家“空地一体化急救站”“湖北省急救中心武汉航空急救分中心”,承担着急危重症的转运救治重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徐伟平 郭姗姗

坐落于江城大道、太子湖畔的武汉亚心总医院,2018年11月11日开诊,成为武汉医疗新地标。2024年11月11日,她迎来了建院6周年。

6年来,这家由香港亚洲医疗集团在武汉布局的“医疗新锐”昂扬起步,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勇当行业创新引领者,从搭建“空地一体化”的立体急救新模式,到创新医疗服务,构建内外科融合、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双重驱动力”,实现精准诊疗,连创湖北省乃至全国多项“首例”……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武汉亚心总医院院长苏晞表示,新时代,创新与突破是医疗发展的动力,在董事总经理谢兆基先生的带领下,武汉亚心总医院向“新”而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就医体验提供新思路、新动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乘势打造武汉乃至全国医疗领域新高地。

创新“空地一体化”

急救新模式

飞越天际为生命竞速

每一次急救,都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搏斗。建院之初,武汉亚心总医院自购直升机“亚心一号”,在全国率先打造“空地一体化”急救模式,并成为湖北省首家由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空地一体化急救站”“湖北省急救中心武汉航空急救分中心”,开启飞越天际的生命接力。

自2019年7月首航以来,飞行总里程达113385公里,救援了253位急危重症患者,成功率100%,最小的是出生8天的新生儿,最大年龄89岁,甚至创下从接到急救任务到起飞仅18分钟航线快速审批纪录,1天2飞、1周7飞成为常态化运行。

9岁女孩菲菲(化名)因暴发性心肌炎,急需从恩施转往武汉救治。武汉亚心总医院专家评估后判断,孩子需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心脏情况稳定后再转回亚总救治,且越快越好。但从恩施到武汉,急救车单程至少7-8个小时,路上稍有颠簸孩子都可能发生意外;如果选择直升机转运,因飞机无法夜航,最快只能等到第二天。

当晚,亚总派出ECMO团队,先坐高铁赶到当地,连夜上ECMO救治,待孩子血流动力学稳定,次日乘直升机回汉。机上,医生严密监测ECMO数据,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将ECMO、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高级体外生命支持设备‘嫁接’到航空救援中,为后续治疗提供保证,该模式在全国已成为示范样本。”苏晞院长表示,医院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内核竞争力,让“空地一体化”救援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金字名片”。

截至目前,武汉亚心总医院救援直升机飞行服务范围已覆盖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等8省,最远飞行距离720公里;医院还制定了带有公益性质的空中救援服务价格,半径100公里以内的A类1小时城市圈,目前执行价格0.7万元,远低于飞行成本。

内外科融合

MDT多学科合作

一站式解决患者就医难题

作为一家集医教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武汉亚心总医院创新诊疗模式,内外科融合、多学科联动,让“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新模式成为常态化,一切只为把好患者生命的每一关。

打破内外科壁垒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今年5月,80岁的汪爹爹因胸痛被确诊为冠心病,冠脉多支严重病变、钙化狭窄,影响了心脏供血。由于老人前降支中段严重钙化狭窄,单纯用介入方式治疗,效果不理想,建议做外科搭桥手术,但对老人来说创伤又较大。

关键时刻,内外科融合发挥重要作用。心血管内外科团队在王潇主任的带领下完成“杂交手术”:先微创手术搭桥,保证心脏最重要的血管通畅;再做介入手术,解决其他几支血管病变。也就是说,一次上台完成内外科两台手术,双管齐下,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医院打破学科壁垒成立心血管内外科,实现内、外科深度融合,让医生围着患者转,提出治疗‘最优解’。”王潇介绍。以冠心病为例,30%的患者在亚总实现了内外科“杂交手术”,这一占比还在不断提升。

作为香港亚洲医疗集团在武汉的重要一环,集团首席执行官、武汉亚心总医院董事总经理谢兆基先生提出中心化模式,让精准医疗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今年,医院第三次打破学科壁垒,在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的“内外中心融合模式”后,构建了集消化内科、普外科为一体的诊疗中心化模式。

上月,30岁的黄女士因为遗传性“家族腺瘤性息肉病”导致腹泻加重,消化内科主任綦利平发现,患者的肠道内有千余枚息肉,密密麻麻,其中一处有菜花样新生物,已癌变。随即,消化内科、普外科、肿瘤科等进行消化中心模式下的MDT讨论,并由消化内科、普外科“双镜合璧”,在切除息肉后,普外科主任袁野微创切除部分病变肠道。最后,患者再交消化内科团队定期随访,这样既帮患者保留了肠道功能,又避免日后出现“便失禁”。

据了解,该院集消化内科、普外科为一体的诊疗中心化模式,在武汉首创,通过专科强强联手,可为患者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同时,也将为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带来更多新路径。

特色专科护航

为复杂疑难患者带来希望

52岁的张先生因多年的高位颈椎狭窄,导致全身肌肉无力,出现软瘫,无法站立。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均因他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麻醉风险太大而被婉拒。听说武汉亚心总医院擅长心脏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张先生当即赶来就诊。

专家团队认为,他的冠心病无法做介入手术,又有脑动脉瘤,这对骨科手术的麻醉风险非常大,患者极有可能在围手术期出现脑出血、心梗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经过麻醉科、骨科、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外科、ICU等多学科团队综合分析,认为患者还有手术机会。而这底气背后,是有一支多学科团队的硬核“护航”。最终,张先生挺过麻醉关,顺利完成骨科手术,恢复情况良好。

苏晞院长表示,很多有心脏病或做过心脏手术的患者,如患其他疾病需做手术,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武汉亚心总医院作为以心血管疾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外科可与各专科“联动”,为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兜底”,将患者风险降到最低。

正是有了这一创新模式为基础,武汉亚心总医院还开启了华中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心脑同治新篇章,让更多患者获益。

延伸护理

温暖到家

让爱无限延续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高龄、空巢老人、慢病患者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武汉亚心总医院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推进以多学科团队为特色的延伸服务,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88岁的刘爹爹家住洪山区,由于房颤、脑梗等疾病,平时只能卧床。最近,因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老人需长期留置导尿管,并定期到医院换管。但老人的家离医院较远,每月奔波身体吃不消。自从在手机上“下单”,体验了该院居家上门护理服务的便利后,老人成了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粉丝。

该院护理部主任徐冬萍介绍,医院探索以多学科团队为特色的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共200多人,包括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可满足出院患者居家基础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10月底,已完成7788例居家护理服务,共涵盖十大类、60个项目,数量位居武汉市前列;服务范围涵盖武汉市13个区域(30公里以内),覆盖327个小区。

去年5月,医院“医暖社区”上门关爱公益项目启动,依次与周公社区、奥林花园社区、新华社区、金地澜菲溪岸社区、永合社区5个社区签订医疗共建公益项目协议,为就医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截至2024年10月底,医护上门175户,社区义诊6652人次,将关爱落到实处。

此外,武汉亚心总医院率先在骨科、神经内科试点“无陪护”病房,创新陪护模式,避免了“一人生病全家忙”的困境。

--> 2024-11-11 武汉亚心总医院迎来建院6周年 守护群众健康有温度有厚度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4652.html 1 向“新”而行 探索医疗创变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