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前几日,神农架神农顶景区雪花悄然而至,勾起了湖北人对冬的畅想。随着11月7日立冬节气的到来,冬的讯息也将传遍荆楚大地。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和起始,立冬亦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气温降低,河水结冰,大地封冻。天上的雉入水化蜃,古人将生物和节气赋予一脉相承的想象,浪漫又神奇。”本期《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程韬光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为您解析相关诗词。
冬天来了,围炉小饮最是惬意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程韬光教授解析,诗中前两句描绘了立冬时节的寒冷气候,李白因寒冷而懒得提笔写诗,却也享受着炉火旁温酒的惬意。诗中后两句则巧妙地将冬日的寒冷与雪景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意境。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让程韬光教授印象深刻的“冬日围炉小饮”场景,还有下面这首白居易随性而至的小诗——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千百年来,让多少人读来心头一阵酣热!”程韬光教授介绍,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绿蚁对红泥,新酒对火炉,既有色彩的流丽,又有酒香的扑鼻,更有质朴的温暖。后两句则转为询问,晚来天色将雪,诗人问友人是否愿意来共饮一杯,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时刻的渴望。“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语浅却情深,言短却味长。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一》中说:“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此等诗是也。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一共20个字的小诗,信手拈来,便至佳境,也只有像白居易这种趣味十足又雅兴十足的人方能为之。
立冬时节,菊花犹在梅香始来
《十月九日菊有华后三日立冬》二首
明·罗洪先
江上秋光寂寞时,
寒花亦有向南枝。
怜君岂是无颜色,
底后重阳一月期。
莫道争妍易取嗔,
清名亦未与闲身。
汝今犹占三秋日,
我已秋光尽让人。
程韬光教授解析,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嘉靖时状元、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诗中描绘了秋天江边的寂寞和萧瑟中,仍有菊花向阳而生。借景抒情,诗人似乎在自嘲:尽管自己并非没有才华和颜色,但仍恪守不渝世争妍、保持清明的志向。
菊花花期长,从秋天可以开到冬天。梅花也是冬季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元代仇远的《立冬即事》二首就写到了立冬时节的梅香。
《立冬即事》二首
元·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凄风浩荡散茶烟,
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
老夫布褐未装绵。
程韬光教授介绍,仇远是元代文学家,曾以诗名显著为江南学子推崇,誉为可比肩前人白居易,人称“仇白”。此诗描绘了立冬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第一首诗描绘了细雨生寒,草木枯黄,不知哪里的梅花率先开放,传来一缕香。第二首诗写到“今年寒冷的消息来得特别早,我这个穿粗布衣服的老人家还没有准备足够的棉衣过冬。”
立冬补冬,是休憩也是生命的蓄势待发
程韬光教授感慨,在“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的冬日背景下,文人墨客在日渐萧寒的日子里,煮酒泡茶,借此谈思念之情、诉离家之愁、说人生之味,将千种万种风情汇入诗中,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在古人笔下感悟丰富多彩的冬景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立冬过后,陆游偶然发现菊花盛开,虽近况窘迫,但仍忍不住心中的喜悦,纵情痛饮。心情大好,酒意正浓,将小黄牛赶出来,大好天气,当然要去农田中努力劳作。全诗狂放洒脱,充满了激情,洋溢着豪放与热忱,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
宋·陆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
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
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
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
冬晴正要饱耕犁。
“冬天来临,温度降低,虽冬气萧瑟,然人心不寒。立冬是季节更迭和时间流转的节点,是大自然的休憩,也是生命的蓄势待发。”程韬光教授说。
据介绍,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并赐群臣冬衣,实行矜恤孤寡之制。农耕时代,劳动了一年的农人,也在立冬停下田间的劳作,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南方人爱吃些鸡鸭鱼肉等。我们也都知道,湖北人爱喝汤,也很会做汤,莲藕排骨汤、瓦罐鸡汤、鱼圆汤均为汤中佳品,待客上选。尤其是用被誉为“水中之宝”的洪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煨汤”,更是极具地域特色,浓缩了荆楚美食文化的精华,也是立冬之后“补嘴空”的上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