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9日

网络文学: 金庸与“金派”传人

彭宏,文学评论家,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副教授、公安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

文/彭宏

1998年,学者陈平原撰文分析金庸小说成功的奥秘,提出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的设问,思考新世纪该文类的出路。他寄望“新文学家的介入(取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标新立异的主动),及对传统游侠诗文的吸取(注重精神与气质,而不只是打斗和厮杀)”。这一设问和寄望,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类型,武侠小说在金庸手中达到巅峰,但未来出路令人忧虑。余华的《鲜血梅花》、莫言的《月光斩》用仿拟之笔,揭示现实的荒诞、人性的孱弱和命运的虚妄,侠义因素阙如;号称“大陆新武侠”的凤歌、步非烟等人的作品,有的另辟蹊径但流于笨拙刻意,有的试图布局廓大却难免僵化拘泥,武侠小说再难出现可比肩乃至超越金庸的大师级作家。换言之,武侠小说到金庸,巅峰即终结;20世纪的最后10年,武侠小说类型走向衰微,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王国维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武侠小说没落之后,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在当代中国快速掀起热潮,作者、作品、读者数量之多,所涉文化产业体量之广,蔚为大观,影响空前。而此间,武侠小说传统也没有烟消云散,而是融入仙侠、玄幻、修真、穿越、盗墓等类型的网络文学;自觉与不自觉的,不少知名网络作家将来自武侠文学的影响,化入了自己的创作,使传统文类及其文学因素获得了传承和更生。

回顾中国进入网络时代的最初10余年,金庸曾是中文网络重要的文化热点之一。当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金庸”二字,会跳出成千上万的网页、近百个主题网站。现实世界因金庸引发的事件也延伸到网络空间,带来更为纷繁的言说。如王朔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央视版《笑傲江湖》《射雕》的播出,网络也是争论主阵地。网络上关涉金庸的文化现象、文化热点,已不仅仅是由14部小说构成的单一文化系统,而是成为了一个重要“IP”。金庸“IP”,也成为了中国网络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近年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出现了一种“论坛起源说”,此论将1996年新浪网的论坛“金庸客栈”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论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文学模式,是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粉丝经济模式和“爽文”模式;早期的网络文学原创社区中,最具这类核心要素的是“金庸客栈”代表的文学论坛模式。此模式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动力机制,开辟了趣缘社区,聚集了文学力量;论坛文化的形成,也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金庸粉丝汇聚新浪“金庸客栈”,自由发帖,放言无忌,呼应同好,多点互动,焕发出巨大的创作活力,造就了重要的文学原创和评论平台,开启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潮流。早期中国网络文学中,“九州”系列孕育于此,今何在的《悟空传》最早也在此连载。以此为基础,起点中文网于2003年10月运行VIP付费阅读制度,将消费性基因、互联网基因融合,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主导形态——商业化类型小说——全面兴盛。时至今日,新浪“金庸客栈”关闭多年,但这一论坛承载了早期网络文学作家青春、友谊、事业的记忆,是中国网络文学史可追溯的起点之一。

福柯将19世纪欧洲某些小说家命名为“话语实践的创始者”,意义在于“为后来者开辟空间,设定基本要素”。后来者“在不同的场合下提到某些作者的名字”,加以“分化、曲解和变异”,进而“建立新的话语实践”。王德威用“张派”传人一词,梳理了海内外受张爱玲影响,“从依样画葫芦到脱胎换骨”的作家谱系。对中国网络文学来说,金庸也是一个重要的“话语实践的创始者”,他的14部小说及在流行文化、二次元文化领域的衍生品,为众多网文作者开辟了空间、设定了要素,提供了被传承借鉴的创作源泉、被颠覆拆解的传统标靶,也造就了一批“金派”传人。

“同人”小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类型,作者从熟知的文学艺术作品出发,或用原著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或借原作的筋骨与神韵,加入网络时代的现实投射、文化变迁、心理转捩,进行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改写。网络上金庸“同人”作品的数量庞大,有的借原著之形、之人发端,引发新主人公的另类故事;有的则让现代人“穿越”到金庸小说某一配角身上,从原有故事另生枝节,张扬人生逆袭、改天换命的理想和追求。

萧舒的《金庸世界的道士》中,主人公从2004年穿越到金庸小说中一个道士身上。他修炼元神之道而长生不死,身具对小说中所有高手降维打击的神通,成为金庸武侠世界至高无上的存在;其行踪跨越金庸文学世界的多个时代,轻松挽救许多原小说中人物于必经的磨难之中。用开篇的话来说,“见识一番这世界里的英雄人物,倒也是一番乐趣”。主人公俨然玩家,进入到游戏似的金庸武侠世界,在戏说化的情节改造中,用看孩童打架的姿态,俯视你死我活的江湖争斗,让耳熟能详的金庸小说人物化身NPC,陪伴带“金手指”的主人公游走江湖。从神雕、倚天,到笑傲、飞狐,懒看云卷云舒、世事变迁,笑对红颜老去、英雄迟暮,传达出对金庸作品逍遥轻松、逗趣搞怪、自得其乐的解读心态,颇具互联网气质。

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最早在“清韵书院”论坛连载。这是一部校园青春笔记,时间背景为宋代嘉祐年,空间背景为“汴京大学”(拟北大),乔峰、康敏、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令狐冲是校园中少年的命名。其通过清新细致的笔触,讲述发生在“熟悉的陌生人”身上的校园故事,借此回顾轻狂无畏的少年时光、追忆甜蜜伤感的爱情遗憾、记录青春难忘的成长经历,带给曾在少年意气时,被金庸小说熏陶的读者们亲切的阅读感受。本书正式出版后触发了涉及侵权的诉讼,也成为网络文学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新垣平的《剑桥倚天屠龙史》是金庸“同人”的异数,最早在天涯论坛的“仗剑天涯”板块连载。作者通过严格的纪年、年表、列传、从考等体例,旁征博稽各种历史资料,煞有介事地用正史手法,来考证《倚天屠龙记》中的虚构故事,读来令人莞尔。巧妙嫁接严肃权威的正史书写和天马行空的武侠传奇,形成“互文性”特质,打破了文与史、虚与实、严肃与戏谑的界限,“恶搞”了小说本文和正史,呈现双重陌生化的效果,对现实也有暗戳戳的调侃。该书的互联网气质凸显,狂欢化的文字游戏背后,投射出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认知、文学介入,彰显了“网络世代”的文化立场。

“同人”以外,网络文学其他类型的重要作家(被戏称“大神”或“主神”),都或显或隐地表现出对金庸的继承与改写。萧鼎的《诛仙》被称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虽从现实的“低武世界”过渡到佛道鬼魔争锋的“高武世界”,可归入“仙侠小说”,但对金庸小说的借鉴明显。张小凡这个平凡的乡村少年,机缘巧合下,背负血海之仇、神秘法宝,出道门、入魔道,兼修各门绝学,种种被动的主动的人生选择和成长经历,不难窥见郭靖、令狐冲、杨过的影子。《诛仙》在人物设置、关系安排、正邪对立的悖反等方面,与《笑傲江湖》颇多相似:道玄、苍松、万剑一,让人想到左冷禅、岳不群和风清扬;张小凡起初暗恋田灵儿,过后与陆雪琪、碧瑶的三角情感纠缠,及命运的转折、人生的两难,也有令狐冲人生的痕迹。而青云门下大竹峰一脉,从田不易一家到宋大仁等弟子,几乎是华山派的翻版。

猫腻因《庆余年》被广泛关注,金庸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在小说《间客》的后记中,他称该作为“无数旧酒瓶灌着新酒”的“个人英雄主义武侠小说”。比如主人公许乐的人生遭际,“逃离东林,在图书馆里遇邰家太子爷,不明身份相识,吃喝玩乐,是鹿鼎记。一个帝国人成为联邦英雄,然后身份被揭穿,是天龙八部。”许乐的人生与萧峰相像:捍卫联邦正义,却发现自己不是联邦人,而是联邦宿敌——帝国的皇太子。许乐也面临萧峰式的两难,但他快意恩仇,以自由、放纵、恣肆的个人化生命体验,化解了在萧峰身上无解的悲剧命运。还有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现代人杨凌穿越回到明朝,巧遇年轻的正德皇帝,结下了兄弟般情谊。他藉此介入朝堂,用先知先觉的现代知识、现代智慧,改变了原有的历史轨迹,逆转了民族的悲剧命运。从《射雕英雄传》到《鹿鼎记》,金庸常化虚入实,让虚构人物投身王朝更迭的真实历史,参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虚实相生之间,寄寓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这种写法,一直被网络文学的历史穿越类型所借鉴。

武侠小说虽一度在网络时代盛极而衰,但中国文学的这一独特传统并未泯灭,它仍在接续演化、不断创新。金庸等的小说及其衍生的影视、歌曲、游戏类文化产品,构建了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气息和互联网气质的武侠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天马行空、浪漫神奇的想象力;这个世界,道义相恤、勇武为能、悲天悯人、充满仁爱,又大开大合、意气纵横、自由不羁、蔑视陈规;这个世界,以中文书写和中国文化为主流,从文本、影像到网络,融合多种媒介,造就了独特的总体文化现实和鲜活文化景观。由此发生的文学传承与创造,催生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萌生、发展与繁荣。随着“网文出海”的新潮奔涌,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创新的中国网络文学,将在世界上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 2024-11-09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4524.html 1 网络文学: 金庸与“金派”传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