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书写荣耀,新时代赓续华章!坐落在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前身是创办于2004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201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二十年来,武工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擦亮国际化办学名片,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2023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新征程奋楫笃行,武工院将继续向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迈进。
拓展国际化教育平台 谱写全球化办学新篇章
10月27日至28日,一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举行,索菲亚大学校长Dr.Carol Humphreys带来专题讲座。去年该校与索菲亚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启双方在学术研究、师生交流、教学活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武工院一直贯彻“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校积极拓展国际舞台,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先后与美、英、法、加、澳等国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了百余名有海外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教师;以“海外名师大讲堂”为主线,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国外大学校长、知名艺术家来校讲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是学校名誉教授。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洪腾博士也曾来校做主题演讲。
学校推出独具特色的国际实验班,如工程类国际实验班、计算机类国际实验班、金融会计类国际实验班、教育类国际实验班、设计类国际实验班。国际实验班既能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又能与国际社会大众教育体系普遍接轨。
学校在教学体系上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中管理培养,深度对接海外合作院校,大力提高海外高校深造率,初步形成了全球化教育品牌。近三年,学校先后培养了百余名学生出国深造,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赋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0月15日,2024年“湖北百校联动”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武工院举行。招聘会汇聚近200家企业,该校学生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
武工院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招生市场进口端和就业市场出口端两个维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以应用型专业建设为抓手,聚焦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武工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1+2+3+4”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条主线,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2 种能力,推进“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实践教育”3种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学院平台、综合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平台”4 个平台。
学校还树立了“六联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已建成8个产业学院、7个实验实训中心、142个实验室、合作共建15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还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乡村振兴“十大基地”。
二十年来,武工院扎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数万名学子。近一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4项,各类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和荣誉奖项130余项。学校学生多次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学生同台竞技,在全国A类赛事中共获300余项奖项。
打造特色志愿服务体系擦亮当代青年青春底色
“为千余名老人拍婚纱照,定格幸福瞬间的‘微光团队’。”这是武工院“圆梦计划”团队获评“武汉楷模”的颁奖词。该团队还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第八批湖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从2015年至今,团队已为全国50个地区2500多位老人免费补拍了婚纱照。
武工院打造“四化”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2024年3月,湖北首家社会公益学院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挂牌成立。该院将致力构建公益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目前学校以社会公益学院为依托,以“四节五月”活动为主线,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国际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湖畔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深受师生们喜爱。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造了“圆梦计划——给老人拍婚纱照”“爱心启航·武铁春运”“筑梦爱心书屋”“赤心支教”“乡村振兴十大基地”等一批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涌现了武汉市最美志愿者余涛宏,中国志愿者优秀个人、武汉市道德模范余进文等先进个人。
未来始于现在,奋斗创造成就,砥砺奋进的武工院人正阔步迈向“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到2035年前后,努力把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建成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多科性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文/王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