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余
轻风送爽。县文联组织我们几个文化人,重访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岩泉红军村。
岩泉村,与其他地方有些特别,特别之处就是她的奇、红、幽!
岩泉村之奇,在于清泉之水岩上来。岩泉村因此得名。
她三面崇山峻岭,峭崖壁立,怪石嶙峋。石间清泉叮咚而出,汩汩而流,聚成潺潺小溪。小溪淙淙悦耳,从三面山上顺坡流下,汇成哗啦啦的小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穿村而去,像一条意欲腾飞的巨龙,从那面洞开的“缺口”飞向龙港河。
岩泉村现有486户2350人,家家都住进了三四层的小洋楼。楼房傍港而筑,或门朝小港,或侧面倚港,或背后靠港,皆依地势而建,白墙黛瓦,临港而居。
九曲小港上布满小桥,大概有十余座,有古老的石拱桥,有现代的水泥桥,造型迥异,连通两岸,皆可行车。小港两岸均用青石垒砌,杂草不生,只有10多棵港边古樟、古栗和古柳,树龄在300至800年以上,它们顽强地扎根在青石缝隙间,临水昂首,枝叶繁茂,蔽荫方圆数十米。就在这树荫下,修有台阶下到小港边的石板上,有些上年纪的老人,还是喜欢到小港里来刷鞋、洗衣服。也有年轻人偶尔到河里清洗被子。不过,大部分都是用来洗物件。
岩泉村之红,在于他的革命之红不褪色。岩泉村又称“红军村”。
刚靠近岩泉村,我们就看到村口“六烈士就义遗址”。一组浮雕再现成善义、陈新南等六位烈士英勇就义的场景。我们驻足凝视,不由自主地鞠躬致敬。
还未进村,我们已深切感受到了岩泉村厚重的红色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岩泉村是鄂东南苏区的后方医院、红十六军电台机要处、鄂东南石印局等重要机关所在地。这里曾留下过彭德怀、李灿、何长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有191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在这里。但岩泉人一直没有遗忘这些长眠于此的英烈,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觉祭扫烈士墓,并为每位烈士栽下一棵杉树,立了191块烈士碑,已形成了一处墓林群。如今,这些杉树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深荫如盖。
与此同时,岩泉村还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村级“党员政治生活馆”。以“血脉相连”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发生在岩泉村的革命事件和革命故事。进馆里,可用视频收听《十送红军》等红歌和《血脉相连》等红诗,也可直接观看跪谢干娘、看赤卫队、四抗斗争、信仰约定、党的好女儿陈春意等100多个红色故事图牌和部分革命时期红军使用过的珍贵物件。村里还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陈澄甘当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免费讲解岩泉村的红军史。村党支部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到这里来重温村史、党史,接受红色教育,面对烈士遗像,谈自己近期为村民做了哪些事,接下来要完成哪些工作。
尤其近两年,岩泉村全力打造岩泉村红色教育基地,带动全村发展红色旅游业。我们刚到岩泉村时,便遇到黄石市和大冶市两拨游客也乘大巴车来到这里参观。他们一下车,便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红军亭的红色画廊、烈士墓前的参天水杉、红军堰、党员政治生活馆……将自己来岩泉的“第一印象”定格在朋友圈里。
岩泉村之幽,在于自然之绿又添色彩。岩泉村又叫生态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往往幽与绿和静是一脉相承的。岩泉村的幽,主要是其山多、树多、绿色多。群峰如浪,绿色似涛,将岩泉村簇拥在浓浓绿色世界中,随处抬眼看,见到的都是一片绿色。群峰翠屏,正是岩泉村新六景之一。
岩泉山色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一到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似霞,像一张张羞红的脸颊,煞是漂亮。万山红遍,是秋天到岩泉村必看的风景。
岩泉村还有一处密景——陈诰古樟群。300多棵香樟,年轮都在三百年以上,虬枝盘曲,樟叶飘香,蓊蓊郁郁,遮云蔽日。走在古樟群里,可以真切地体验曲径通幽的意境,再随意坐在古樟粗壮的树根上,斜倚着古樟,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那么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身心舒展,真不虚此行。
岩泉村既感谢这大自然的馈赠,也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