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李蓓 马遥遥 刘姗姗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婴儿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然而,有些娇嫩的“小天使”刚出生,还未见过父母,就住进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感染性休克、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的对决,而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说话,医生只能通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像警察破案一样,根据蛛丝马迹快速找到病因并对症治疗。
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迷你宝宝”们打了20多年交道,既经历过成功救治550克最“袖珍”早产儿的喜悦,也直面过倾尽心力也无法挽救的沮丧时刻,始终不变的是她守护新生命、守护每个家庭希望的初心。
对营养指标“精打细算”,她给每名医生都配了计算器
早上7时许,姜红赶在上门诊前来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迅速消毒换装后走进病房。数十台保温箱静置于病房两侧,保温箱旁配备有呼吸机、监护仪、蓝光灯、脑电监测等仪器,透明的保温箱中静静地躺着一个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孱弱婴儿。相比其他病房,这里格外安静,除了不时的几声啼哭,就是监护设备偶尔的滴答报警声。
从医之初,姜红毅然踏入了新生儿科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2013年,她作为科室负责人负责创建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全面负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日常工作。
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实行24小时无陪护管理,所有早产儿均由医护人员看护,面对这些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小天使,姜红和团队需要夜以继日无间隙地守护着他们。特别是一些危重症新生儿,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他们一个皱眉的表情、一次奶液的潴留、一次心率的变化可能就是病情变化的征兆,丝毫不能马虎。这也给姜红和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小时全程陪伴,爱心、耐心、责任心和细心,确保治疗护理无微不至。“我们就像‘蜂鸟’,时刻不停歇地扇动翅膀,没有落脚的时刻。在病房里,一天走上一万多步很正常,尤其是一线的医生护士,非常辛苦。”姜红笑着说。
姜红介绍,早产儿的诊疗非常特殊,每天液体量的输入,需要根据胎龄、日龄、体重、尿量和心肺功能综合评估后确定,做到精确无比。护士不仅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变化,还需详细记录孩子的输入液体量、奶量、尿量和大便等情况,不容半点误差。为了让团队更好地做好早产儿个体化营养管理,计算器成了每位医生的“标配”。
自创科以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便是姜红的主战场。她和团队为无数重病甚至濒临夭折的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带他们“过关斩将”,直至安全与父母团聚。在她的带领下,目前该院儿科开展了全系列呼吸支持技术、新生儿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一氧化氮吸入技术、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脑室外引流术、腹膜透析、PICC/UVC/CVC中心静脉置管术、视频/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技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床旁重症功能超声等技术,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爱心呵护助巴掌宝宝“披荆斩棘”,一路闯关创造奇迹
超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新生儿)是新生儿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诞生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医学的挑战。每一个孩子的生存和康复,都是医疗技术与爱心呵护共同创造的奇迹。开科11年来,姜红和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奇迹。
去年10月11日,在妈妈的子宫里仅生活了29周零3天(正常怀孕周期40周)的550克女婴希希(化名)紧随双胞胎姐姐之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意外降生。不足巴掌大的身体、胳膊只有成人小拇指粗、“胶冻样”的皮肤、微弱的呼吸……希希还没有来得及发出第一声啼哭,便被插管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始了“人生第一场历险”。
由于早产,希希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人员在她的气管内注入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精细微调参数,力求保护她娇嫩的肺部,减少肺损伤风险。
希希的胃肠道也不成熟,暂时不能像足月宝宝一样通过吃奶获取足够的营养,需要微量喂养、维持静脉营养保证热卡,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项目之一,然而早产儿血管条件差,高浓度静脉营养液输注存在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高风险,外周血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希希进行PICC置管术势在必行,此时,还没有一瓶矿泉水重的希希,手臂只有成人的拇指般粗细,姜红带领新生儿科静脉治疗团队制定了各种应急措施,在希希细如发丝的静脉上成功开通了“生命通道”。
那段时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希希成了姜红和医护团队最为牵挂的小不点。希希的体重几克、十几克地慢慢增加,哪天多吸吮了两口奶,都能让这群“临时妈妈”惊喜万分。
在姜红和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之下,希希又闯过了感染关、营养关等重重关卡,从550克的“巴掌宝宝”长到了2000克,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顺利与父母和姐姐团聚。“感谢所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从未放弃过希望,如果说是我们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那医护人员142天的守护就给予了她第二次生命。”抱着出院的希希,妈妈张女士(化姓)百感交集。
守护新生命没有假期,为高危新生儿开辟绿色生命通道
“生命是无价的,对待每个孩子都要尽心尽力,治疗更要争分夺秒。”抱着这样的理念,姜红总是随叫随到。遇上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她一马当先,直到患儿病情转危为安才放心离开。
令姜红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大年三十的一次抢救经历。当天凌晨四点,睡梦中的姜红接到值班医生电话,科室深夜接诊的一名全身硬肿、体温无法测出的重度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突然出现频繁血氧饱和度下降,吸痰可见血性分泌物,“这个孩子极有可能出现肺出血、DIC可能,马上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给她足够的呼吸支持!复查床边胸片、血气、凝血检查,输血浆治疗。”值班医生按照姜红的指导紧急处理后,患儿的血氧稳定下来。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姜红便来到病房查看患儿,考虑到重度硬肿症容易合并严重肺出血、抢救成活率低的凶险情况,姜红嘱咐医生需严密监测患儿变化并与家属做好病情沟通,这才去上专家门诊。门诊结束后,家人开车来接姜红回老家过年。没想到,车刚驶出长江隧道,姜红又接到科室电话,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患儿突发严重肺出血,大量鲜血从气管插管涌出,全身青紫,呼吸极度窘迫,胸片显示双肺变成白肺,情况十分危急。放下电话,姜红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大年三十与家人的团聚,立即赶回医院投入救治工作中。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抢救,患儿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肺出血得到了控制。因患儿的病情十分复杂,救治难度极大,姜红组织全科讨论,为患儿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救治方案,经过十余天积极救治,患儿痊愈出院。“虽然那年春节几乎都是在科室里度过的,但看到患儿出院时父母脸上的笑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争分夺秒救治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姜红还一直坚持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刮风还是下雨,新生儿科转运团队到有需求转运医院的产房、手术室实施现场复苏抢救,途中转运监护,院内NICU治疗,共转入重症新生儿1000余人次,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足迹遍布武汉三镇和周边市区,最远涉及红安和崇阳等地,有诊必出,虽远必达。11年来,她和团队为高危新生儿开辟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为面临危险的新生儿带来生的希望,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