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剥下假冒进口水果的“洋马甲”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极目锐评

包装盒上印满日文的秋月梨,其实产自山东;替换标签后,南非橘子立刻“变身”澳柑;国产葡萄披上“洋外衣”,从每斤6元暴涨到66元……而所谓的“进口水果标签”,甚至可以从网上直接买到,每贴只要两三分钱。(据10月21日央视新闻)

在琳琅满目的水果市场上,打着“进口”旗号的高级水果,以品质保证、特殊风味、稀缺性为卖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但很多消费者可能想不到,花高价买来的进口水果,有可能只是披着“洋马甲”的国产水果,而且,这种“假洋货”在市场上并不在少数。

探访中,央视记者一开始只是看到所谓进口葡萄的包装盒上,缺少产地、包装厂名及代码等信息,感到疑惑,深入调查后发现,假冒进口水果卖高价的行为比比皆是。

国产水果很好,也能受到消费者喜爱,为何要冒充进口水果?答案当然是为了攫取暴利。比起水果真实的品质,一些商家显然更看重“进口”二字带来的附加值。他们深知,在不少消费者心中,“进口”往往与高品质、高档次划等号,因此不惜铤而走险,通过欺骗手段迎合这一心理。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背叛,更是对法律法规的挑衅、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扰乱。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不法商家的造假成本之低,简直令人咋舌。他们只需花费区区两三分钱购买一张虚假的进口水果标签,就能轻易为国产水果伪造“身份”。这种低劣的行骗手段,在批发端和零售端普遍存在,甚至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实在让人心寒。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不仅暴露了部分商家诚信品质的缺失,更凸显市场监管的巨大漏洞。

从警方查办的相关案件来看,这条造假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有相应的法律约束,但遗憾的是,关卡层层失守,法规形同虚设。印刷企业没有验证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就大量印制虚假的进口水果标签;零售和批发端的水果商家明知假冒品牌是违法行为,依然从各种渠道购买这些标签,将国产水果打扮成进口水果,溢价50%至300%对外销售。对利润的过分追逐,让这些人丧失了道德操守,逾越了法律底线,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假冒进口水果虽然不一定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但其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对市场价格秩序的扰乱以及所埋下的风险隐患,却不容忽视。我们不能任由这种造假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更不能让其在市场上继续横行。除了要对假冒注册商标的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夯实日常监管同样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水果市场的巡查力度和频次,对发现的假冒进口水果行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儆效尤。同时,还应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其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市场环境。

此外,要从源头上治理假冒进口水果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确保进口水果的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国产水果的品牌建设,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让消费者更加注意水果的品质,而不再只看“出身”。如果不法商家失去造假的土壤,所谓“公开的秘密”自然也就没有容身之地。

声音

正观新闻:国产水果披上“洋外衣”,短期内或许光鲜亮丽,但是,这种“洋外衣”就是张“违法皮”,终究要被剥下。

--> 2024-10-22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2185.html 1 剥下假冒进口水果的“洋马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