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回乡觅灵感

□袁正昌

每次回老家看到家乡变化,就想写点东西,可总找不着灵感,不知从何下手。那天,到姐家做客。姐听出了我的心思,便提议“陪我到老家走走”。

是日,天气晴朗,阳光和煦,暖风拂面。我和姐稍作准备便踏上了寻找灵感之路。

老家是谷城县庙滩镇一个叫熊家营村的平原村庄,人口密集,土地稀少。如今,人们除了外出打工,开办手工作坊,很少涉足农事。现村内唯一的一块中心畈也被种粮大户流转承包。

走进中心畈。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机耕路、作业路相互交错,麦苗田、油菜地间作有序。麦苗绿油油,油菜金晃晃,在阳光照耀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饱含着丰收和希望。

姐打趣说:“知道这是啥地吗?”我笑着说:“要是把它忘了,我可枉做人!这里可是抚养我长大成人的奶娘啊!”

小时候,家里很穷,粮食总是接济不上,往往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次放学,我都要提着竹篮到这一片土地,要么捡拾收割落下的粮食,要么给猪打草。也有多次,我趁田间无人照管之机将地中的油菜苗、绿肥偷进竹篮,盖着青草跑回家。为此挨了母亲不少骂。你说,这么一个充满着深情厚谊的地方,我能忘记吗?

“你看脚下,到处都是猪菜。要是放到那时,抢都抢不到手,现在可成了杂草呀!”姐发出了感慨。我赞同地附和着,弯腰拔起一株放在鼻前嗅着,搜寻往日的喜悦。

“你看见那一条白色长练了吗?”姐指着中心畈中央问我。

“那不是一条水渠吗!”我在乡镇政府工作过,对这种硬化水渠司空见惯。

“那可不是水渠,那是我们儿时的生命线!你还记得吗?小时候种粮食,一切水源、土肥全来源这里。有一次,为了保田用水,妈带领我们几个硬是在这水沟里肩挑背驮三个多小时。你中途撒谎说上厕所,结果一去不复返。妈说你是个逃兵!”

“咋能忘记?当时确实挑不动了!”我笑了一下,对着姐说,“走,看看去!”

这条水渠三面全用水泥板扣成,两边多是放水槽子,水渠一边是条绿道,也用水泥和石子混合扣制。抬眼望去,无边无际。“当时要是有这条水渠,你也不用逃跑了!”姐笑着说。

“快来看呀,这里好美哟!”我还在沉思过去的情景时,姐已经登上了山脚下的堤坝。

我快步跟了上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幅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连轴画!数百米的堤坝一字展开,六个鱼塘犹如六块方镜,如鳞的水面和着日光对天闪耀,时不时还有鱼儿跃出水面……

看到我俩在堤坝上漫步,看鱼的老汉忙走过来打招呼。一番交谈辨认,老汉原是我小学的同学。我们非常激动,又是握拳相击,又是伸臂拥抱。

一阵寒暄后,我们交谈起来。他说改革开放后,便到深圳去打工,几年下来挣了些钱,学了不少技术,便想着回家创业,为家乡做点什么。十年前,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将这片没有开发的土地给流转了过来,建成了现在这个集垂钓、养殖、休闲于一体的小产业,每年可收入20多万元。他全家六口人,还开了一个小餐馆,建了一栋别墅,花园楼房、家用小车一应俱全,日子过得很红火。他个人因引领群众致富被推选为村委会委员。

听完老同学的介绍,我心生敬意。老同学又说:“我这算不得什么。像我这样的,我们村里多的是!你还记得当年那个爱哭鼻子的鼻涕虫吗?人家在外建了百亩猕猴桃基地,一年收入不下百万。那个为争篮球同你打架的黑子,现在挖矿每年收入也是上百万;还有那个上课偷抄情书被老师抓着的斑蝥,在外当包工头,一年收入也不下百万;还有……”他一连说了好几个同学。

这时村支书找了过来,手里举着一卷纸,说是要商量今年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诧异地问道:“你们计划在村内建百米文化长廊,在村东头建百亩荷塘基地,沿村道建镂空花栏……这需多少钱,你们能实现吗?”

村支书哈哈一笑,说:“现在,人们的钱袋子都鼓了,吃的、住的、穿的、戴的都有,都在为健康、为高质量生活思考,我们的规划顺应民意,有政府扶持,还有老板支持,建起来没问题!”他还说,前几年村里建文化广场,一开始有人说他们“瞎折腾”,谁知消息一发出,群众都拥护。广场建成后,很快就成了百姓的乐园,每天到广场上锻炼身体、跳广场舞的,读书学习背单词的,真是多了去了!后来,还有俩老板主动捐款建成了灯光球场。“只要按照方针政策办事,群众都会支持的!”村支书的话掷地有声。

站在一旁的姐忍不住对我发话了:“你还在愣啥?这不就是灵感吗!”是啊!这确实是最好的立足点和落笔处!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

回家途中,姐站到田畈中央的一块油菜地要我给她拍张照,并说:“这可不是昔日的口粮田,这是发家致富的金土地啊!”

看到姐灿烂的笑容,我按下了快门。

--> 2024-10-21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2156.html 1 回乡觅灵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