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春华 彭仕优 李伟
北斗系统如何“云上”服务应急搜救行动?火箭上天和“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管理事业又有何关联?……10月19日,由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2024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应急现代化”这一主题,邀请相关专家、业内人士分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锚定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一方面运用厅校、政企合作机制,不断深挖应用场景,驱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深度集成应用,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水平安全,另一方面,以实战实用为导向,通过知识竞赛、研讨互动,推动应急科普向全民覆盖、向基层延伸,着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这一“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的独特形式在普及应急科技知识,扩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兼大数据中心主任魏平岩应邀分别作主题演讲。
刘经南院士介绍,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具有的导航、通信、搜救、遥感、遥测功能和PNT服务基础设施,可全面赋能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下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多次在国际搜救行动中“大显神威”,及时预警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注重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尤其应急指挥平台和通信保障网络是重中之重。”刘经南院士认为,运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可以赋能支撑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广覆盖、快响应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多层级、多维度、多区域的应急响应机制水平。
魏平岩剖析了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介绍了近年来科技信息化取得的打造国家应急信息化核心能力等六个方面突破,展望了智能化、无人化、自动化、移动化的“四化”未来。
“在打造国家应急信息化核心能力方面,通过应急物资保障平台,汇聚各级物资仓库1.8万多个,储备物资约6.7亿件,接入生产企业4280家,实现‘一物一码’;通过互联网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我要求助’‘我要救援’和‘95707电话求救’等功能,在灾害发生时可统筹各界求助信息,统一调度社会应急力量。”魏平岩说。
新技术新装备为应急事业助力
在应急科技成果展示环节,来自高校、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负责人,展示了新技术新装备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领域的推广应用。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李钧介绍了空间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实践及应用。李钧举例说,通过卫星支撑洪涝灾害应急监测与通信,可以快速生成灾区卫星影像专题图、洪涝灾害承载体的易损性分析图和洪涝灾害危险性分区图等成果,辅助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
“智能防灾减灾就是保障城市与重大工程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置手段!”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冯谦介绍了城市与重大工程的智能防灾关键技术及应用。
冯谦介绍,空分复用多芯光纤兼具通信与感知的双重功能,通过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房建结构、道路运维、地下隧道管廊、大坝稳定性等领域的监测,实现智能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
今年2月,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冻雨天气,影响了交通通行。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院长谭罡风介绍了专用汽车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实践及应用。他介绍,年初的冰雪灾害期间,机械除冰铲雪车、撒盐融冰铲雪车、蒸汽融冰除雪车等都派上了用场。目前,随州正在研发蒸汽射流微波除冰车。“该方案破冰速度快,能耗低,可持续作业能力强,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测试。”
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蔡晓东,讲述了无人机技术在森林防灭火领域的应用。蔡晓东说,无人机防火综合管理平台具备烟火智能预警、火点定位等防灭火功能,为森林防灭火保驾护航。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对森林进行大范围持续监测,精准定位地点及过火面积。固定部署的无人机自动机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对森林进行监测,增强森林防火的预警能力。
来自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学聪表示:“参与这次论坛,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应急管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