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这对湖北父子的小说今年已八次同刊

听作家老爸 谈作家儿子的成才路

刘正权(左)与儿子刘博文一起参加公益读书会 采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小说《腼腆的理由》收录在头题特别推荐,小说《蝶变》收录在传奇一栏——两件作品同时出现在今年9月的《小说月刊》上。它们的作者分别是54岁的刘正权和他26岁的儿子刘博文,这是父子俩的小说在今年的第八次同刊。至今,这对父子作家的“同框亮相”已有数十次,俨然成了写作圈的一道风景。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对话乡土作家、图书策划人刘正权,听他讲述“一门父子两作家”的佳话。

坚持写下去“成就了我”

记者:您总是说,自己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作家。

刘正权:对!我出生在钟祥长寿镇的一个普通村庄,16岁辍学回家种地。不过我一直爱看书、爱写写画画,是个农民却“不务正业”。我的作品第一次得到认可是1991年参加钟祥“丝钉杯”诗歌大奖赛,我以一首诗《竹篱笆下的故事》获得三等奖。后来,我的诗经常在《钟祥报》和《莫愁湖》刊发。因为常去,我结识了《莫愁湖》的一位女编辑,她后来成了我的爱人。

记者:写作改变了您的命运,还收获了爱情,是不是从此“开挂”?

刘正权:个中曲折和冷暖,只有我跟老婆自知。我曾对老婆说,给我三年时间,三年如果写不出来,我到街上拉板车都行。我放下诗歌,开始大量阅读和对小小说的练笔。最初两年没有成效,能熬过来,靠的是老婆的鼓励和支持。2005年起,我专攻写小小说,随后三年保持高产。期间,我还作为湖北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小小说龙湖笔会,算是在中国小小说界正式“出道”。

从不刻意去“鸡娃”

记者:您是如何发现儿子的写作天赋的?

刘正权:我从来不刻意去教孩子学知识。我们家里没有麻将,没有扑克,只有满屋的书。儿子爱看书读报,除了图书馆,最爱去新华书店。他小时候,每逢节假日,我就带他回农村,凡是能做的农活都让他做。在别的小朋友忙着上各种才艺班时,我儿子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捞鱼摸虾,撒欢玩耍。

我不“鸡娃”,刘博文的学习成绩一般,我也没有刻意教他写作,是他自己的人生和积累走到了那一步吧。他读高三那年,他外公住院,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有一天晚上他对我说:“爸,我要写小说。”春节假期,他写了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我把他的书稿发给几位编辑看,他们都觉得不错。《小说月刊》的编辑建议改写成微武侠,于是,在刘博文18岁那一年,《小说月刊》第一期刊发了他的文章,这真是一份特别的成人礼。此后,《小说月刊》每年都会推出他的微武侠小说。

两个作家两种“路数”

记者:您一家有两个作家,你们的写作“路数”有什么异同?

刘正权:我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写小小说、微型小说,而且都在有意识地创作系列小小说。比如,我的《黑王寨风情》《问典本草》《微时代微英雄》三个系列,儿子的《陆石桥传奇》《异世之诗微武侠》两个系列,都是以系列小小说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不同的是,我更注重故事的讲述,他更倾向于意识的表达。

刘博文对我说:命运是个轮回,我在重复你昨天的道路。我说:儿子,你比我厉害多了!

记者:你们父子打算合作吗?

刘正权:我们的创作时代背景不一样,写作内容和风格也不一样,父子俩各写各的,互不打扰。但我们的创作源泉有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自然、大地、乡土、农家……现在有出版社想出版我们父子的合集,我觉得将来我们肯定会合作一把,好好地来一次“同台竞技”。

--> 2024-10-13 这对湖北父子的小说今年已八次同刊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91294.html 1 听作家老爸 谈作家儿子的成才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