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一处设计温馨的现代化园区内,在孩童的欢声笑语中,老人们聊天、散步,怡然自得……像这样“一老一小”和谐共处的“老幼共托”新场景,在一些城市越来越多。
当前,不少幼儿园遭遇“入园难”变“招生荒”的经营困境。部分民营幼儿园瞄准养老服务,“老本行”和“新趋势”一起抓,“老幼共托”应运而生,也成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的新答案。
“老幼共托”模式渐兴
从去年开始,招生越来越难,经营着11家幼儿园的小金牛教育集团董事长于波不停思考出路。“我想过直接关门,但手底下还有300多个员工,最长的跟着我们干了21年。”于波说,他得“活下去”。
多番考量后,于波决定转型做养老机构。5月下旬,位于山东济宁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上午养生休闲,下午书法绘画……老人和孩子一样有了“课程表”。
“运营以来,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托老所’。”小金牛教育集团总园长崔瑾说,进园后右转是幼儿园,左转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间活动,“托老所”提供休闲兴趣、智慧养老、膳食餐饮等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尝试正在进行。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深圳航城街道三围社区长者服务站和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同在一栋建筑内,两个空间相通相融。养老网点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康复训练、助餐助浴、老年大学、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服务;托育园为0至3岁的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学育儿亲子课等服务。
类似“老幼共托”新模式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转型,在新生人口数量保持一定增长的大城市,也有助于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满足代际融合需求、减轻老人带娃压力。
希望与挑战并存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对比2022年的数据,全国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数量减少534.57万人。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老幼共托”相关企业,同比上涨20.3%。
在于波等人看来,托幼行业正经历寒冬,托老则是一片蓝海,部分幼儿园转型“托老所”优势明显。
于波说,招生情况不好的幼儿园大多位于年轻人较少、生育率较低的老城区,这里恰好是老年人聚集区,幼儿园多年经营的声誉和口碑能吸引稳定客源。记者在于波的机构采访发现,园内老人除周边社区居民外,更多的是孙子孙女在小金牛幼儿园上学、与幼儿园有“渊源”的老人。
挑战也同时存在。“从幼儿园转为‘托老所’并不简单,二者虽有共通之处,但功能仍有不同,需要持续创新,进行精细化管理。”于波说,眼下老幼一体化试点刚刚起步,仍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方法。
业内人士认为,“老幼共托”中的养老部分具有较强专业属性,需要专业人才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照料,机构运营也更精细化、专业化。目前,能同时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远远不足,现有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托幼服务的需求。
为促进“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保障、监管等制定政策、设置体系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
有专家表示,在不少幼儿园关停、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当下,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展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