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乡间的送邮路他走了29年 大山深处的老乡是他最深的牵挂

“绿衣天使”义务为村民带货超150吨

黄德印的摩托车上装满物资 通讯员陈泉霖摄

黄德印送邮件 陈泉霖摄

车上装满物资 白菲斐摄

扫码看详情

为村民带豆腐 白菲斐摄

山间邮路他走了29载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许维 杨邹

荆山深处,层峦叠嶂,村民的房屋星星点点散落在崇山峻岭间。9月20日,一辆送邮车载着报纸、包裹以及与工作不相关的化肥、食盐、豆腐、毛巾等物品,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

今年53岁的黄德印,是湖北襄阳保康县邮政分公司寺坪支局局长、乡邮员,负责李家湾村、天子坪村、皮家村、三尖山村等7个村的投递工作。乡间的邮路,他已经独自走了29年。

29年来,他义务帮助群众代卖山货、代购物品,把送邮路走成了便民路。尤其是距离寺坪镇最远的三尖山村,村里100多户百姓成了黄德印心中最深的牵挂,“村民已经习惯了让我捎带东西,他们离不开我,我也放不下他们。”

救活“死信”218封,560万封邮件无一差错

1971年出生的黄德印是保康寺坪人,高中毕业后,他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学业,只好回到乡镇打零工。1995年,保康邮政对外招聘乡邮员,黄德印通过了招考。

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交流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山村里报刊和信件传送很艰难,乡邮员要背着几十斤的包裹步行近百里路,甚至要在山林中风餐露宿。黄德印不怕吃苦,揣上干粮,徒步踏上了山连山、峰连峰的邮路。

但现实没有黄德印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道路不熟,第一次送邮件他便迷失在一片深山老林里,转悠了好几个小时也走不出去,眼见天黑了,带的干粮也快吃光了,饥饿、寒冷、害怕、绝望、心酸一股脑地涌上心头,黄德印抱着一棵松树大哭起来,心里想:只要能活着回去,再也不干这个工作了。

经过一夜的冷静,顺着第二天清晨的日出,黄德印辨清了方向,费尽周折走了出来。当他把第一封信件送到一户张姓人家时,一对母子像见到亲人般热情。原来,孩子的父亲因犯错坐牢,母亲带着幼小的孩子在家等待丈夫的音信。黄德印帮不识字的母子读了信,又帮着回了一封信,母子俩对他连声道谢。

在他的帮助下,借助书信往来的鼓励,孩子的父亲表现良好,提前半年减刑回家。“是你传送的信件,给了我走上正道的信心!”孩子父亲的感谢,让黄德印备受触动,“一封信就是一份期盼,能帮助一个家庭!”也坚定了他坚守的决心,“送邮路再苦、再难,都要挺下去!”

2007年正月,黄德印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挂号信,接收人为保康县寺坪镇李家湾村的张正发。他来回跑遍李家湾村,却没人认识张正发。根据规定,黄德印完全可以按照“查无此人”将此信退回,但他没有放弃,“从大洋彼岸飞过来的挂号信,一定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他一有空就四处打听,连续7天跑遍镇上人口密集的地方,终于找到了张正发的新住址。接到信的张正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封来自小女儿的平安家书,让全家人都能心安了。

29年来,黄德印始终奔走在乡村邮路上,送达邮件超过560万封无一差错,救活“死信”218封。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几口方便面,累了在路边歇一歇,虽然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但他无怨无悔:“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干好!”

义务带货超150吨,行程55万多公里

“今天来村里吗?帮我带点豆腐和豆芽!”近日一天上午10时20分,黄德印接到村民冯正贵的电话,正在整理当日投递件的他,匆忙赶到一家蔬菜超市买了4斤多豆腐和2斤豆芽,装上了送邮车。

黄德印为村民义务带货,要追溯到18年前的2006年。距离寺坪镇最远的三尖山村,距离集镇32公里,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留守在山村里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出趟门很不方便。黄德印看在眼里,赊购了一辆摩托车,不仅为了邮件投递更加便捷,更为了免费为邮路上的群众代购货物、传递信息、领款缴费。

每趟送邮路,黄德印的摩托车上就载满了稻谷、花生、化肥、种子、食盐、白糖……他把老百姓的山货驮下山变成现钱,再把老百姓急用的生产资料、日用百货运上山,送到家门口,他的摩托车成了乡亲们的“流动超市”。

到2016年,10年间黄德印已骑坏了4辆摩托车。因为常年骑车,尤其是冬季山风刺骨,黄德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常腿疼得几乎走不了路。经过治疗后病情稍有好转,黄德印决定借款购买一辆面包车,继续为村民服务,偶尔还能免费带人上下山。

“小孙女在镇上读书,平时我过去照顾,周末儿媳照看,我就坐黄德印的车回村。”70岁的危菊贤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坐黄德印的车他从来不收钱,给东西他也不要。

“他这不是傻,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送邮路上,记者偶遇天子坪村一组的张照武,他说,“黄德印做好事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年年做好事,坚持了十几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些年,黄德印的手机里积攒了近千个微信或电话号码。除了同事和亲友,800多个电话几乎覆盖了送邮路上的所有农户。29年来,他的行程超过了5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圈多,义务为农民配送生活物资超过150吨。

挤出12万多元,帮扶13名贫困学子

“山区的孩子,更要多读书。黄叔叔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在寺坪镇中学任教的贾家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得到黄德印的资助,而后顺利考上大学,在杭州工作。今年,在黄德印的劝说下,贾家俊义无反顾回乡任教,他说,要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学知识,回来建设家乡。

像贾家俊这样的贫困学子,黄德印义务帮扶的还有很多。

2007年,黄德印到寺坪镇中心小学送报纸。当时已是中午12时许了,其他同学都在教室里吃自带的午饭,有6个孩子在操场上徘徊。黄德印一打听得知,这6个孩子都是特困生,一天只吃早晚饭,中午不吃。黄德印心酸极了,当即决定每年提供600元资助这6个孩子。十几年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黄德印给予的资助金逐年增多。对于一个月只有3000元工资的他来说,只能节俭、节俭再节俭。

“他平日里很抠,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常年穿着工作服,解放鞋。”黄德印的妻子陈清华心疼地说,“他就是对别人的孩子大方,买文具、书包都很舍得。”

十几年来,黄德印挤出了12万多元,帮助了13名贫困学子,但有的孩子甚至至今不认识他。

几年前,小晴在寺坪镇庹家小学读书时,父母因一场意外去世。得知小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过,生活贫困,黄德印不仅将书包、文具送到学校,还委托老师给予资金帮扶。“孩子还小,别让她有压力。”至今,小晴都不知道帮助她的人是谁,黄德印也从来不提,“只要孩子有出息,比什么都强。”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邮政工作繁忙起来。为了分担黄德印的工作压力,保康县邮政分公司特意招聘了一个乡邮员接替他。但他依然放不下边远山村的百姓,把较近的邮路分配给其他邮递员,自己坚持每周一、三、五到三尖山村送邮。

“不为老乡们干点事儿,心里就空落落的。”黄德印说。

--> 2024-09-25 乡间的送邮路他走了29年 大山深处的老乡是他最深的牵挂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9118.html 1 “绿衣天使”义务为村民带货超150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