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武昌首义学院:让学生在大课堂中有真收获

带领学生收集中药制作标本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丁炜刚 赵颖 张璐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今年暑假期间,武昌首义学院“大美恩施建始行”为当地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创衍生产品,助力两个“姐姐”一台戏成为新佳话。新学期开学后,同学们又紧锣密鼓地开启了“非遗+设计”2.0版。这是该校注重引领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武昌首义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持续拓宽实践课堂版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社会大熔炉中涨知识、受教育、提能力、增才干,不断强化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助推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专业课堂连接广袤田野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IP形象的成功推出,让大家感受到了用设计点亮文化之光的自豪感!”该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二学生何睿萱说,恩施历史底蕴深厚,傩戏文化、丝弦锣鼓、土家族传统织锦等异彩纷呈,因此,在当地景区文旅设计中,可以有更不一样的玩法。

“我在某某等你”这类打卡点同质化严重,重新设计指示标识,缓解交通、还能增加互动;时空隧道内,增设全息互动投影,让真山真水搭建真舞台;楼梯改造方便游客拍摄,座椅防水并升级充电……实践中,同学们在跨学科融合中优化场景设计方案,获得景区高度认可。

“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开拓视野,在真实项目中提升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学院常态化教学模式。”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表示,设计下乡,也正在推动产教研协同发展。

四川荣县果蔬产业得天独厚,但面临消费习惯向质转变、推广渠道需要拓宽等新问题。对此,该校“匠心至诚”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品牌IP打造、文创设计、包装设计、产业服务、学术活动等,积极培育壮大“玉章荣光”农产品公共品牌。

“与群众交谈、向企业请教,课堂连接田野!”在贵州省修文县,该校“青春筑梦”实践队则围绕修文县的阳明文化、红色资源、特色产业以及主题城市展开系列宣传片拍摄并进行实时报道。“专业在此刻变得具象化了,我们也才懂得了查漏补缺的方向。”来自广电、编导、新媒体专业的同学们说,在具体实践中,将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提升了专业学科素养,也检验了学习成果。

社会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服务也要精准和深度并行。”该校团委书记罗萍介绍,以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支教为例,针对地域特点和个性差异,各团队精心定制特色课程。

在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江湾小学,针对当地普遍存在的前后鼻音混淆现象,“乐学志愿服务队”精心设计普通话发音课程。山村小学英语口语薄弱,支教队规划专题课程大纲,同时还自制卡片,以声行物结合的方式将英语讲得生动有趣。

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同心振乡队”和“我为家乡办实事”社会实践队在社区开展深入调研,用科学的方法为优化社区服务提出建议。“青孺”社会实践队在武昌区南湖街道水域天际社区,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廉政家风主题活动、科技知识讲座等,丰富社区少年儿童暑假生活。

守好北方的“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水润乡情”社会实践队前往十堰丹江口水库、西蔡河、小黄泥河等流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在对口社区和支教学校,通过展示长江动物、互动体验净化水流程、设计主题科普课堂,提升居民和学生环保意识。在荆门市掇刀区双井村,得知当地西瓜专业合作社想了解法律知识,来自城建、新法、经管学院的师生们,别出心裁地以漫画形式普及民法典知识,受到村民欢迎。

“做小事情,干踏实事!”罗萍感慨,为杜绝“打卡式调研”和“套现成模版”等现象,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同时,精准结合当地需求,才能让“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在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躬身实践成就一流课程

“学生在看见世界中,也在倒逼高校思政课优化。”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瑾介绍,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2021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秉持教学源于疑问、寓于情景、融于教学、成于实践的四步教学法,课程既有效地把校内理论所学延伸到校外应用,又让躬身实践反哺课程资源,由此,该课成为学校覆盖面最广、受益面最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高的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

2023级计科专业李星纯说:“在基层一线的多种服务场景中,锻炼了专业技能,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此外,该门课程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大赛、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微视频征集等活动,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直面问题,真正能够行有所获。

--> 2024-09-24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9023.html 1 武昌首义学院:让学生在大课堂中有真收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