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三维B超”“微创手术”齐上阵

长江物探公司做好水利工程安全诊疗“全科医生”

砥砺前行的长江物探人 城市道路病害检测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肖璐笛 席天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早期工程服役时间长,病害隐蔽性强;在建工程规模与建设难度增大,安全风险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预警难度大;智能建造与绿色治理能力不强,数字化程度低……这些都给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不小的压力。

长江物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介绍,作为长江水利委治江事业物探专业支撑单位、我国水利电力行业学会会长单位,长江设计集团下属的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简称长江物探公司)强化专业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系列先进、实用、无损、绿色、智能的品牌技术,把脉问诊水利工程全生命期隐蔽病害,以“透视之眼”洞察过去、面向现在、预测将来,做好水利工程安全诊疗“全科医生”。

打造毫米级混凝土结构三维B超

在面对工程隐蔽问题的挑战时,长江物探公司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混凝土结构三维“B超”技术,让隐蔽的质量缺陷无处遁形。

其中在某调水工程隧洞衬砌结构检测实战作业时,业主要求长江物探公司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两条隧洞共8000多米的质量检测,目的在于查明重大隐蔽质量缺陷,及时消除工程运行期重大安全风险。

检测的结果准不准确?在这期间,业主要求现场检验物探检测成果的精度,利用钻孔方式进行验证。其中,物探成果显示衬砌混凝土在隧洞壁一处21厘米深的位置存在较大的脱空,而钻孔验证在21.2厘米的位置出现了脱空,误差只有2毫米,这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长江物探人用实际行动打消了质疑,赢取了信任,一举将检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告别了“物探物探,误差一半”的历史。

针对我国工程混凝土结构检测精度低、成果可靠性差的现状,长江物探公司国内率先引进阵列超声横波反射成像装备,通过三年“数理孪生”模型试验开发,自主开发配套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处理软件USW_SAFT_3D,开创国内大型水利工程应用先河,实现对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毫米级三维精细成像。

堤坝精细造影打破“卡脖子”技术封锁

针对常规电阻率法二维探测效果差的局限,以及国外磁电阻率法厂商只提供高价服务的垄断策略,长江物探公司发明双源磁场精准解译技术,研制国内首台堤坝渗漏三维探测仪,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封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与软件,以类似医学的“血管造影”技术获取堤坝内部渗漏路径三维空间分布,为除险加固提供靶向支撑,且可推广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羽流、垃圾掩埋场渗漏、城市给排水管道等的探测定位。

此外,针对水工领域缺乏锚杆无损检测技术问题,自1998年三峡工程至今,长江物探公司持之以恒搞创新,提出三大技术与装备创新,实现锚杆无损检测技术从无到有、到优、再到精,形成水工长锚杆声波无损检测成套技术装备,攻克锚杆最后“10cm”检测难关,累计完成工程各类锚杆无损检测超百万根。

管网微创修复避免马路开膛破肚

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城市管网出现老化、破损、腐蚀、渗漏等问题,致使污水跑、冒、漏,雨水不能及时排除,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以往,常规的管网修复多为“开膛破肚”式的开挖修复,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泥浆遍地跑。

“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好比给城市管网做微创手术,对地面、交通、环境以及周围地下管线影响弱,是在不开挖或少开挖路面的情况下,利用原管位资源,采取相关非开挖修复技术,使管道重新获得不少于20 年的使用寿命。”张建清介绍,以该公司参与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七路污水管道修复为例,采用旋转切割复式顶管的新技术,将原污水管道等径或者扩径置换,而且不需要开挖路面,不需要重新开孔,在原来的管径内就可施工,完美实现了“无创”修复。

据悉,非开挖修复技术告别了“拉链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难题。同时,施工速度快、综合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024-09-20 长江物探公司做好水利工程安全诊疗“全科医生”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8617.html 1 “三维B超”“微创手术”齐上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