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6日

武汉江夏:特殊教育点亮每个生命

落实“应教尽教”不少外省家庭来落户

▼江夏特校校长王桂梅和学生在一起 楚天都市报资料图片

9月2日,送孩子到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报到的家长王先生注意到,学校多了好几位新老师,一问,都是编制老师,其中几人是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这天,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小学副校长张新勇和负责上门送教的老师葛黎丽开始制定新学年的送教计划:“金口街有三四个残疾孩子需要上门送教,我们每月至少去每家两次。开学了,孩子和家长都盼着我们呢!”

同一天,武汉市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校长谢巧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次转去暑假新建好的资源教室“巡视”:“今年不仅有了新教室,还新招了特教老师。很快,随班就读的孩子们都能在校享有特殊教育的专业服务和支持了。”

开学日,以上的故事不断在武汉市江夏区数十所中小学里发生。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不断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入学保障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问题。

师生倾心关爱特殊学生

这几天,52岁的江夏特校教师邓俊华特别牵挂一个孩子:刚从学校首届普特融合班毕业的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小思语。

小思语是江夏人,4岁时因一场车祸失去左下半身,需长期依靠导尿管生活。“当时我们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孩子想上学,就主动提出为她单独上课,教拼音、音乐、美术、手工、数学。上了几个月,我校的反向普特融合尝试起步,开始招收普通孩子入读特教学校。想到我校普通班班额小,特教专业老师多,有能力照顾好身体残疾程度较重的小思语,就将她放在‘普班’,既实现她随班就读的心愿,也更好地帮她完成社会化过程。”邓俊华说,6年来,小思语在学校里健康成长,是人人都知道的文娱小明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她在学业和生活自理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经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已升入普通初中就读。

53岁的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教师王冬梅挂念着刚刚送走的毕业生、随班就读的小马(化名):“我叮嘱和他一个初中的同学们多照顾他,大家都说好。”她说,小马有轻微智力残疾,6年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自然地帮他打饭、换尿湿的裤子,手牵手陪他放学,甚至研学时把自己的盒饭让给他……小马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其他学生也变得更善良、懂事。

开学季的一个细节尤为打动人心——多所学校说,所接收的特殊学生人数还在动态更新。“有的孩子一看就有点特殊,但家长坚持到普通学校入学,我们都收。不然家长、孩子怎么办呢?”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校长熊辉说。江夏特校校长王桂梅一边担心教室不够用,一边决心应收尽收。她说,为了送特殊孩子入学,这几年甚至有来自广东、安徽等地的家长在学校旁买房落户,“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多付出一点,特殊孩子的家庭就能得到一些支持和安慰。”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真的是非常可敬!他们专算‘爱’这本厚重大账。”江夏区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动容地说,他曾多次陪同区里的农村学校老师上门送教,发现他们对每个学生家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上门时总要带提牛奶等,“老师们说,这些家庭太可怜了,孩子的父母几乎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小相依为命,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关爱。”

顶层设计凸显细心贴心

今年暑假,江夏再办融合教育高端培训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江夏区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解读该区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的通知》。

“共9条内容,条条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台下的谢巧云说,文件提出,要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残疾学生学籍管理机制、残疾学生信息报送机制、残疾学生教育台账管理机制、残疾学生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残疾学生资助管理机制、相关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特殊教育巡回视导工作机制、融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机制,这些都将提高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少年的积极性。

“文件非常细心贴心,能指引老师工作,促进老师成长。”武汉市江夏区实验小学军运村校区教师王景宜说,文件中明确要求,对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上予以倾斜;对参加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据实报销交通补助和误餐补助,每人每次最高不超过150元/天;此外,区特教兼职教研员每学年至少要有1次到有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学生的学校进行工作指导和工作检查,区教育局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组织开展相应培训等。

“我们有非常好的有爱心的老师、校长、学生,还要做好制度、经费、资源保障。”江夏区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除了以上文件,该局将特殊教育纳入全区教育十四五整体规划,启动江夏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10000元/特殊学生·年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在江夏特校,2022年-2025年分三期投入1500万元为其建设食堂、羽毛球馆并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图书室、教工之家、党员活动中心等进行升级改造;在江夏区中心幼儿园、江夏区第四中学、江夏区实验小学军运村校区、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江夏区纸坊二小等校(园)组建资源中心;2023年,该局就推进融合教育与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签订3年合作协议,专家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跟踪视导、建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教师培训、融合教育课程开发、特殊教育课题研究、学校特色创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等进行深入指导;2023年起,江夏区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计划创建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7所,区级融合教育示范校3所。

打造融合教育江夏样本

《“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到,要推进融合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在这方面,江夏区起步早,基础好,经验丰富。

2016年,在江夏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江夏特校开始反向普特融合教育探索,尝试通过最大限度挖掘学校资源,惠及和服务更多周边适龄儿童。学校创设了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课桌等,引入千兆光纤,装配了智慧黑板、智慧照明系统、智慧呼叫系统,为实施融合教育提供了硬件环境保障。当年秋季,学校招收了42名普通学生。学校倡导自然融合:用数字编班,每个普通班都有一名特殊孩子随班就读;开设了12门融合课程,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在饮食起居、课间休闲娱乐时都在一起,连体育运动会都是普特融合的……渐渐地,许多普通学生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有爱心和包容心了。该校的普班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目前的300多名学生中,普通学生已超百人,是首届招收时的三倍多。

“江夏的融合教育样态很丰富,既有主流的部分残疾程度较轻微的特殊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程度重一些的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模式,也有反向融合模式,是国内融合教育的一大重镇。2023年,江夏特校获教育部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案例,就是一个证明。”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教研室主任彭兴蓬跟踪江夏融合教育近十年,她说,这里最大的优点正是融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接纳各种孩子,也欢迎研究者;在江夏特校,生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人员融合,尤其老师都是融合型教师,轮流在普班、特班上课;甚至这里的教联体也和别处不一样——江夏特校是同心小班教联体的牵头校,六所成员校都是普通学校,互相都觉得对方是很宝贵的资源。”

江夏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该区正在打造融合教育的江夏样本,计划产出更多教科研成果。“2023年,在武汉市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武汉市教育局及江夏区政府拟共同投入近1200万元,在我校改造建成一座二层高的场馆,其中一楼为运动场馆,二楼为报告厅,解决学校无报告厅开展师生活动的难题。未来,我们计划和全国高等院校融合教育专家,全国融合教育学校同仁,乃至国际融合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更多融合教育的高端对话。”江夏特校校长王桂梅说。

文/陈克茂 邹义

--> 2024-09-06 落实“应教尽教”不少外省家庭来落户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7253.html 1 武汉江夏:特殊教育点亮每个生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