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相看七十欠三年

□吴斌

人上了年纪,圈子会越来越少。毕竟,看惯了曲折是非,远去了尘世纷扰。但知根知底的同学圈却挥之不去,生于斯长于斯的同学隔三岔五地就聚到一起了。像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但是,总吃不出闲雅,缺少酣畅的诗意,顶多借用他俩“欠三年”的年龄故作风雅,仿佛穿越时空的同龄人在互动,把盏推杯话沧桑,酣畅淋漓说盛世。

相看七十,仿佛是古人的一道关口。《论语》里,孔子在有生之年,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更高的年龄阐发。《孟子》中,也只侧重“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礼记》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以退休回家乡为由,不在工作地安排保障性住房。苏轼《戏书颜回事》也以“然造物者辄支盗跖两日禄料,足为回七十年粮矣,但恐回不要耳”作调侃。七十岁的称谓也多: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且都有意味深长的典故。

按“AA”制惯例,每月都有一次同学聚会,大家一年轮流在相对固定的餐馆做一回东。几年下来,餐馆的特色菜被我们吃成了家常菜,餐馆的名字——幸福之家成了聚会的代名词。有两个喜欢喝闹酒的同学去年做了肺结节和胃大部手术,一个见面就说,生命差点定格在“欠三年”,另一个则要我们按行情提前随“享年”的份子钱。

曾当过学习委员的群主非常遗憾地说,好几次都没能把副班长约来。究其原因,是2019年毕业44年的那次同学会,班长事先没与他商量筹备议程,有所轻慢,伤了他的自尊。大家知道,这几年班长多次向副班长解释、道歉,都无济于事。也是同学聚会的一大缺憾。毕竟,聚一次少一次。

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尽管都年近七旬,昔日的同学在一起,依旧“记得那年花下”的趣事。曾当过多年校长的同学,既有气场,也能煽情。他先正儿八经地说,当年,班长的作文写得非常好,成语“星罗棋布”就是从他的某篇作文里记住的。随后,他再翻晒一些搞笑的过往。几十年的含辛茹苦,隆重的愿望淡化成了柴米油盐;半辈子的磕磕绊绊,美好的期盼敷衍成了家长里短;数十年的同窗情谊,懵懂的青涩变成了华发苍颜。一抹微醺腮红中,有的以“曾经年少爱追梦”表达感慨;有的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道出心声;有的则用一首老儿歌:“我家小弟弟,半夜笑嘻嘻……”抒发未泯的童心。用递减法展望顺遂的余生,以畅享季抒发亨通的情怀。好像“人生七十古来稀”只属于杜甫的那个年代,“人生得意须尽欢”才拉开帷幕。白头翁媪的从心所欲,仿佛正当其时。彼此没有指手画脚的不恭,没有趾高气扬的点评,没有憋气窝火的牢骚,只有“相看两不厌”的尊重,“还来就菊花”的接续,“有意抱琴来”的惬意。

我有时候在想,“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相互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目的?我好像有点为了标榜自己不喜欢结交权贵的虚荣;为了与别人侃侃而谈积攒新的话题;为孤独时能增添一份惺惺惜惺惺的挂念;乐此不疲地参加活动,是为了彰显春诵夏弦的悠闲。“老有所乐”就是既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的过程。

新时代,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人的平均寿命都快接近八十岁了。不同的年龄差异,有不同的养老侧重。出行、棋牌、钓鱼……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适”——舒适、闲适、合适,还有适可而止,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核心。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是豁达的苏轼写给七十后老人的养生秘诀。

--> 2024-09-04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6946.html 1 相看七十欠三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