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9月1日,中央电视台曝光“硫超标”枸杞加工黑幕,场面令人触目惊心。有些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过程中,违规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目的是把品相不好的枸杞卖出好价钱;有些商户把新鲜枸杞摘下来后,先用亚钠碱水清洗,再用工业硫磺熏。新闻一出,迅速引发热议。(据9月2日央视财经)
“硫超标”枸杞加工黑幕曝光后,9月2日,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此事,将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责任人。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也通报称,当地高度重视此事,已经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对报道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核查,对于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
虽然有关部门反应迅速,但是“硫超标”枸杞对消费者信任的损害已经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不仅是事后怎么查,更多是事前怎么做、做什么。
人人都知道,食品安全来不得丝毫马虎。枸杞作为“药食同源”代表性食品,被很多人视为养生佳品,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人们时常调侃“保温杯里泡枸杞”,也侧面反映枸杞受欢迎的程度,因其价格亲民,市场需求量很大。
记者调查中,不法商户给人的感觉是明知故犯。在格尔木市,枸杞生产过程中的“红杠杠”早已标明,商户们对于相关规定也是心知肚明,可是很多人依然铤而走险;在靖远县,用硫磺熏枸杞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为了让枸杞鲜亮好看。工业硫磺含有大量的砷,一旦食用,容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等。
此次事件暴露出,这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毫不掩饰自身的违法行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麻木不仁,侧面折射出当地在监管过程中的粗心大意。这种对于食品安全的忽视、对于消费者健康的漠视,不仅是对自身品牌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看上去规定都有,听上去年年在查,为什么不法商家依然我行我素、胆大妄为?作为枸杞的传统产区,本应有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而此次事件却让人们对当地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产生质疑。
虽说食品安全反复被强调,但强调越多,越是容易让人过激疲劳产生倦怠,越是在稍不经意当中出现疏忽和纰漏。作为消费者,检验枸杞时要用好“土办法”,就是在采购和验收食材时多留个心眼。一般来说,枸杞经热水泡过后,不该有酸苦味,而是酸中带甜,如果颜色特别鲜红还有酸苦味,可能就有问题。而天然枸杞常常颜色柔和,略发暗、显土色。毒枸杞摸上去会有点黏,天然枸杞则相对干燥。
守护食品安全,要多些动真碰硬。提升监管效能,需要在形成监管合力上加把劲。比如充分激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发挥现代科技的辅助作用,给企业自律多加把安全锁,让监管真正管到位、管到底。
声音
北京晚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容不得一丝苟且。监管的步子走在前头,才能让“毒枸杞”等不敢冒头、不能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