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乡村斫琴师从商海沉浮到琴音雅韵

一张古琴斫三千多刀

陈俊弹古琴

陈俊正在挖槽腹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赵德龙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通讯员 张晓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8月24日,在湖北鄂州华容区乡村,木屑翻飞的工厂内,斫琴师陈俊正一凿一斧制作古琴。陈俊介绍,古琴制作需选材、斫制、上漆、调音等100多道工序,然而斫琴急不得,也急不来,必须用心在一凿一斧中,方能打磨出历史的遗音。

一凿一斧斫制古琴

走进华容区乡村一处偏僻民房,一楼摆满了木料,二楼墙壁上挂的、房间内摆的满是古琴,这里是陈俊的家,也是他的梵舟琴坊。

“这些木头历史悠久,有800年的,500年的,还有两三百年的。”陈俊说,这是他从全国各地收购的木料,也是古琴制作原材料,价格不菲。

斫是刀斧砍、削之意,古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斫琴是指古琴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陈俊介绍,古琴琴身由面板和底板组成,木料决定古琴音质,木料越老,质地越疏松,结构越稳定,声音越通透。

古琴面板的弧形制作叫挖槽腹,是古琴制作的核心,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古琴的“共鸣腔”,槽腹没有标准。因此,陈俊不得不挖几刀,就装上琴弦弹一弹,通过听声音再接着挖,慢工才能出细活,槽腹斫好需要三千多刀。

挖槽腹的过程十分考验耐心,更多凭借经验和感觉,因此必须有好的心境。陈俊打趣说,业内都说斫琴有三不斫,日子不好、天气不好、心情不好都不斫,有一定道理。

刀口推动,木屑卷起,日出又日落,槽腹在刀口和岁月沉淀中逐渐成型,槽腹斫好后,合上面板底板,再装琴弦,试音调音刷漆,完成一百多道工序,一把古琴才算做好,每道工艺都是讲究。

多年磨砺方得玉成

陈俊是鄂州本地人,早年在广东发展,开过汽车修理厂,干过纺织,做过化工、贸易、建筑,40岁那年,他立志学习古琴制作技艺。

2013年,陈俊在广州接了一个建筑项目,地点在深山,一年多下来,他爱上了深山生活,一次机缘下,听到一首《心游太玄》古琴曲,从此爱上古琴。

“在深山生活了一年,和大自然接触,我认清了自己,从此不惑。”陈俊说,他决定专心做琴。

斫琴先弹琴,学会了弹古琴,再遍访斫琴名师,从网上看,听业内人介绍,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都有陈俊的足迹。

真正入门,是遇到一位香港师傅。陈俊回忆,这位香港人是个珠宝商,酷爱古琴,对古琴制作要求极高,两人从未以师徒相称,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俊以学徒姿态向对方请教,诚意打动对方后,珠宝商很谦逊,说可以一起探讨,言谈之间却毫无保留,陈俊找到了制琴关键,算入了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得了技艺,陈俊渴望有独立的空间斫琴,2020年他从广州回到鄂州老家,在华容乡野开办了自己的梵舟琴坊,静心琢磨技艺。

今年上半年,陈俊在西安待了一个多月,当地一位教古琴的师傅看上了他的古琴,从而让他在业内小有名气,逐渐打开了市场。

据了解,近年来,古琴在国际文化艺术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名曲屡屡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奏响,古琴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这让陈俊看到了古琴未来发展的希望。

--> 2024-08-28 乡村斫琴师从商海沉浮到琴音雅韵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6196.html 1 一张古琴斫三千多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