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8月22日迎来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此时老鹰开始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五谷成熟的季节到了。
本期《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极目新闻记者邀请到武汉大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甘露解读相关诗词。“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从此,酷热渐次退场,空气由湿转干,自然界的节奏缓缓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甘露介绍,诗人苏泂曾发出了“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的感慨。处暑节气之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已有浓重的凉意,白昼时间减少。然而,对于南方而言,三伏天往往延续至秋季,由此便有了“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民间谚语。身在南方的人们,此时多么盼望暑热快退呀。
风雨来得快去得快,炎热与凉爽只在顷刻间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诗人用“疾”“急”“驱”“扫除”等词语勾勒出一幅处暑时节风雨交加的壮阔画面,点出了初秋时降雨的特点。此时虽然不是夏季,可是依然具有来得急、去得快的节奏。因为这些风和雨,让人感受到天气从炎热变得凉爽,只在顷刻间。纸窗的缝隙送来阵阵凉风,纨扇作为宋代文人常用的纳凉工具,在风雨到来之时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为此刻太凉快了。小儿在一旁,大声地朗读着《秋声赋》,此情此景,不禁使人忆起了醉翁欧阳公。
暑气渐消、早晚凉爽,适合畅游郊野
李明府诸公小集次韵
明·鲁铎
高轩斜日过林亭,
处暑才过暑辄轻。
池上匏尊随桂棹,
树间松火夹楸枰。
风从天末妆云彩,
山向更初吐月明。
醉荷昇平手加额,
五云直北是神京。
“处暑时节,暑气渐消,早晚凉爽。秋意正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甘露博士介绍,这首诗讲述了诗人致仕后生活悠闲安适,于傍晚与友人乘坐着装饰华丽的马车来到林间的亭子,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们用桂木制成的船桨轻轻划过水面,手持匏尊,悠然自得地品尝美酒。树下的人们围坐在松木堆起的篝火旁,沉浸在棋局之中。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聚会的雅趣,也透露着聚会成员的身份与地位的不凡。晚风吹拂,聚云成景。正应了民间“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这里的“妆”与“吐”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仿佛天空与山峦都在为这场聚会增添色彩。不知不觉间夜深月浓,诗人此时虽已醉酒却淡然扶额,向北遥望京城,感叹国泰民安,世间繁华昌盛。
处暑时节的民间生活:望丰收、食鸭肉、吃菱角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农时,指导农业生产。除了文人写下的诗词之外,民间谚语,也是古人用实践写在大地上的诗句。
“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十日忙割谷”等农业谚语都说明处暑之后,就是迎接收获的季节。谚语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意思是稻谷黄了,逐步进入成熟收割期,要开始把粮仓修好,等待着大丰收。
然而,丰收也并非易事。民间还有“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之说,意思是说,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对于农人来说,农时一旦错过了,一季的辛劳也就白费了。谚语“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意思是说,到了处暑的这个节气时,水稻等庄稼已经变黄结穗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防止大风。如果有大风天气,很有可能会让庄稼倒伏,导致作物减产。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一定会记得,农人遇到这种情况,会不辞辛劳,到田中将要倒伏的作物扶起来,避免它们泡在随后而至的雨中,导致霉变;或者尽快抢收。
甘露博士介绍,处暑时节,人们在欢庆丰收的同时,亦不忘感恩天地,往往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此祈求能顺天应时,风调雨顺。此外,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这是一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时刻。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燃放河灯、施放焰火等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同时也对未来寄托美好的希望。
由于处暑之后天气逐渐干燥,人们会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以防止“秋燥”。秋季养生,多地都有食用鸭子的习俗。“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在湖北,人们也有吃菱角的习惯。民间有着“秋风起,七零八落”的谚语,是说:立秋之后吃嫩菱,而处暑之后就逐渐收的是老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