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极目锐评
时隔近2年,河南省新郑市女教师刘韩博遭“网课爆破”后猝死一案终于有了结果。8月19日,刘韩博女儿透露,此案已于8月6日宣判,“该赔钱的、该道歉的、该进行行政处罚的,都做了。其中,2名涉案成年人被拘留了10多天。”此外,“前不久,2名涉案成年人带上3名未成年人到妈妈坟前道歉了。”(据8月20日潮新闻)
声音
新京报:期待在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能认真考虑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专门的立法探索,为建设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提供制度保障。
2022年,刘韩博的女儿在网上讲述了妈妈的遭遇:刘韩博老师在一场教学直播中,多次遭遇黑客入侵和言语暴力,最终情绪激动落泪退出课堂,突发心梗独自在家身亡。事后,疑似施暴者还发帖称“只是开玩笑,没想到会有人死”,称刘韩博老师“心理素质不行”。事件曝光后,众多网友愤怒声讨网暴者,呼吁法律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这一事件让“网课爆破”一词进入公众视野。“网课爆破”是特殊时期兴起的一种网络暴力形式,一开始或许是部分学生因为对上课和老师不满,有意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诱导他人在课堂上捣乱。但之后,一些不法分子出于牟利目的,“爆破”行为逐渐突破底线,各种侮辱、谩骂、涉黄信息刷屏,甚至有入侵者开麦、霸屏、播放不雅视频,恶意扰乱教学秩序,侵犯师生合法权益,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个案的发生或许有其特殊性,但当“网课爆破”频频发生,折射出的是部分人群对于网络规则的漠视和对于他人尊严的践踏。更有甚者,“网课爆破”逐渐形成了黑灰产业链,参与“爆破”者众多,且具有随机性、匿名性的特点,行为尤为野蛮和极端,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刘韩博老师的悲剧,就是这一现象的极端体现。
现在,随着网课数量大幅减少,“网课爆破”也渐渐偃旗息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防治网络暴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治理网络暴力的难点,在于违法行为的发生迅猛且随机、取证较为困难、违法成本低但维权成本高。从刘韩博老师一案可以看出,囿于证据不足、涉案者多为未成年人等原因,法律上对网暴的惩罚力度依然不足,一般只会进行行政处罚,或是追究民事侵权行为,很难以刑事责任论罪。这也是网络暴力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要想有效打击“网课爆破”等网络暴力行为,法律武器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职,明确界定网暴者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特别是对于其背后的黑灰产业链更要重拳出击。
同时,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要多管齐下,持续推进。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处置机制,提高网暴预警和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并制止网暴行为;学校、社区、相关部门也要坚持在线上线下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对未成年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文明自律上网,让他们知道年龄不是违法犯罪的“护身符”,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防治与根除网络暴力,需要社会各界长期努力,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对于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大家要自觉抵制、勇敢发声,共同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