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同济医院马丁院士荣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称号

他为妇科肿瘤患者保留了生育希望

马丁教授在手术中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李韵熙

8月1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首届“全国医务名匠”名单,全国医疗卫生领域20位具有较高知名度、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专家上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教授,以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医务人员。

马丁院士在妇产科领域工作30余年,是一位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双向发展的学者。他带领中国专家率先提出的“新辅助治疗”策略,颠覆了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以放疗作为金标准的国际诊断治疗指南,使得83.9%的患者接受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赢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这一治疗方式已被纳入国内外宫颈癌诊治指南。

医者匠心

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干得再漂亮点!”马丁教授鼓励着身边的助手。半小时后,患者的子宫被完整切除,盆腔因此变得空虚。马丁一丝不苟地将盆腔器官和组织复原,将黏膜组织缝合。为了患者术后有尊严地生活,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完美。

“一踏入手术室,他就像踏入了另一个时空,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手机铃声成了远处的背景音,餐食也无暇顾及。”熟悉马丁的医生都知道,唯有在他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后,守候在他的办公室门外,才有机会跟他见上一面。

私下里,马丁院士最喜爱同事们给他的“手术匠”称号。据科室内部统计,最繁忙的时候,他曾在一周内操刀了27台手术。这份对手术的满腔热爱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源自马丁深厚的医学世家背景和早期的工作经历。

马丁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幼便对医学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制度,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1988年起,他怀揣着家族传承与救死扶伤的理想,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工作至今。

在马丁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全力以赴”。他始终秉持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对待每一场手术。

“手术成功不能仅仅停留在救命上,还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而这靠的是外科医生手上的真功夫。”马丁说。面对众多女性患者,他深知自己的每一次决定与操作,都承载着患者家庭的希望与幸福。担着这样的重托,他走上了漫长而艰难的临床科研探索之路。

十年磨剑

攻克妇科肿瘤复发难题

“手术中明明把可疑淋巴组织都清扫干净了,为什么还会复发呢?”从医后,这个困惑曾长期萦绕在马丁心间。外科手术发展200多年,术式不断改进,但仍有9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临床的痛点,就是医学攻关的着力点。马丁告诫自己不能只当“解剖学家”,必须找到肿瘤转移机制,进一步阻断肿瘤复发。

从基因序列的微妙变化,到信号传导路径的错综复杂,马丁和团队犹如在隧道中摸索前行,追寻着黑暗中的那一抹微光。经过10余年对卵巢癌的临床基础研究,他们初步发现了肿瘤原发与转移的机制,锁定癌变细胞许多特异的“靶点”,并设计筛选出一种“短肽”标记物。该标记物犹如精准的雷达,能敏锐捕捉到患者体内微小的转移病灶。

但马丁并不满足。他一遍遍提醒自己,找到微小转移病灶只是成功的一小步,改变患者现状才是最终目的。经过持续攻关,他和团队研发出腺病毒—胸苷激酶基因ADV-TK制剂,目前已经进入临床Ⅲ期。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能有效遏制肿瘤复发转移,明显改善晚期肿瘤患者预后。

挑战传统

为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力

从临床到科研,从科研再回到临床,马丁孜孜以求、永不言弃。“医疗不仅是对抗疾病的战役,更是一次次与独特灵魂的相遇。”这份深刻的理解,逐渐融入马丁的信仰,塑造着他的思维模式。

患者祝玲玲(化名)怀孕后,被诊断出宫颈鳞状细胞癌IB2期。她四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这意味着,她将不得不放弃孩子,而且再也不能生育了。

马丁教授一边耐心安慰几近崩溃的祝玲玲,一边翻阅大量资料,组织病情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时,他提出既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也要考虑她未来的生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留下腹中胎儿。集思广益之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为患者进行辅助化疗,适时进行宫颈根治术,保证患者和胎儿安全,产后再根据病理检查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或进一步手术。

2008年5月,手术7个月后,祝玲玲诞下一个健康的小生命。看着幸福的一家人,马丁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他的课题组据此提出了宫颈癌新型防治策略,通过该治疗方案,众多女性患者既免受了不必要的放射损伤,又保留了做母亲的希望。

该治疗方案向全国推广后,已有超过1万例宫颈癌患者接受先期化疗,其中1416例保留了卵巢,5年生存率的数据有力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实,国际诊断治疗指南将放疗作为治疗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金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现状。马丁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单纯化疗代替国际标准的同步放化疗,保留宫颈癌患者的生育能力,这种“新辅助治疗”改写了传统治疗模式,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已被写入美洲国家癌症指南、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

追求原创

书写妇科肿瘤防治新篇

在妇产疾病研究领域,马丁及其团队破解了许多未知的生命密码,为世界医疗贡献“中国方案”:成功构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卵巢癌诊断模型——TEPOC,用于早期肿瘤筛查及预后预测;首创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关键技术,有效解决抗肿瘤药物高毒性、无选择性、难以到达肿瘤局部等问题;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液相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提供精准分流策略,减轻公众患癌担忧;开展新辅助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单臂Ⅱ期研究(NACI研究),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身为两度荣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荣誉的学者,马丁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在《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临床研究杂志》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16篇,总影响因子高达977.6分,其研究成果被全球同行广泛引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诸多荣誉及计划生育委员会“生命英雄”“科技之星”等称号。

“最多的病例在哪里,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里。”马丁深信,医术的光芒应该在最需要的地方闪耀。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领航人,马丁率领全国妇科医学界同仁,共克妇科肿瘤难关,书写着中国乃至全球妇科肿瘤防治的新篇章。

马丁及团队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卵巢癌行业标准,并创建全球首个整合临床资料、生物样本、基因检测、医学影像、随访信息等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卵巢癌大数据平台“女娲”。该平台探索性地制定了符合中国人群特点及妇科肿瘤诊疗实践要求的疾病模型,使之符合临床治疗管理及科研探索需求,为全国170家医院卵巢癌单病种质控建设提供支持,规范治疗流程,被誉为妇科肿瘤研究的“数字化引擎”。

“医学家不能仅靠热情和激情治病救人,还要坚持独立且深入的思考,追求原创性贡献,推动世界医学的发展。”马丁教授说。

--> 2024-08-21 同济医院马丁院士荣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称号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5314.html 1 他为妇科肿瘤患者保留了生育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