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为了全保康80余名适龄残疾学生

流动课堂行走山间6万公里

送教团老师和学生互动 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亢锦 黄小艳 实习生 魏茜倩

为全体学生定制四季校服,对接爱心人士定制学具,研讨新学年送教工作计划……这个暑假,襄阳市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

为了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2017年,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送教专班,每月抽出专门时间,兵分两路送教。7年来,送教团累计行程6万多公里,为全县80余名适龄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其中37人已经顺利毕业。目前,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翻山越岭110公里

只为上门授课60分钟

地处鄂西北的保康县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18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散布在11个乡镇,170多个村。一些孩子由于残疾程度重、居住偏远、无人陪读等原因无法入校就读。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成立送教专班,由谭兴宏、张加荣、陈吉军、张相英、黄宸五位老师,每月抽出专门时间,兵分两路到保北和保南片区送教。

为了保证送教效果,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了精细分类,根据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实行分层送教。对具备学习能力的A类学生,以送知识为主,送教内容与在校生一致;对存在康复希望的B类学生,以送康复为主,从动作、感知、语言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对于重度残疾的C类学生,以送爱心为主,帮助他们争取相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

在送教途中,有些地方不通公路,车子走不了,送教团队只能步行前往。送教生中最远的1户距离县城110公里,上门授课60分钟,路上费时则需6小时。每一轮送教,每个组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够完成。送教之路的艰辛与曲折,无法阻挡送教团队坚实的脚步。庄旭老师两次送教途中遭遇车祸,仍然坚持不下火线;总务主任陈吉军把几十斤重的轮椅扛到学生家中,累得几近虚脱,依旧无怨无悔;原校长叶发源的私家车,常常行驶在送教路上,只为保证送教工作顺利开展。

在送教团队的爱与陪伴下,许多孩子都得到了成长。缺乏基本自理能力的学生紫怡学会了扫地、拖地、洗衣服;学生君怡实现了从坐到站,从被人扶行到独立拄杖行走的蜕变。实施送教上门服务七年来,送教老师累计行程达6万多公里,共为80多名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服务达1280多节次。

线上课程打破边界

弥补送教频次

为了提高送教效率、让在家的孩子正常接受普惠教育,2020年起,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专门给有一定语言和思维能力但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A类学生单独编班,开设网络直播课程。对于网络直播课程,老师们同样秉持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为了让没有父母监管的孩子君杰能上网课,送教团队专门进山教君杰的奶奶用智能手机,确保君杰不落下一节网络直播课。

老师们通过移动课堂教授孩子们识汉字、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等丰富实用的生活知识,并在期末采用线上一对一连线的方式,考查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1200多节次、长达800多小时的移动课堂之中,孩子们仿佛突破了身体的限制,切实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

目前,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交叉使用网络直播、线上微聊、上门送教三种教学形式,拓宽教学载体的同时,确保了每个孩子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除了教育帮扶外,残障儿童及其家庭还需要切实的物质帮扶,所以送教团队一边做,一边宣传,先后吸引了88名志愿者参与送教,原先只有5人的送教队伍愈发壮大。此外,为了给残障学生及其家庭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送教团队还积极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和资源。

“这些盲人专用电器给我减轻了太多的负担,以后老婆和女儿自己在家就可以摸索着煮饭煮汤,不用烧柴火灶,简单多了。”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全盲学生雨洁的父亲,因为妻女全盲,常常忙完农活还要忙家务、照顾妻女,看到一件件盲人专用电饭煲、电磁炉进入家中,他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从“一人一案”的精准施策,到跋山涉水的送教上门,从康复器材到心理辅导,每一项政策的落地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因残致困的家庭,助力着孩子们的成长。

2019年底,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已全部入学,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目前,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13名学生被评为市、县“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学生”“劳动实践能手”。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加荣说:“送教团队一届接着一届干,在传承与发展中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这群孩子能从可怜变得可爱,能适应社会,能有谋生的技能,获得作为人的尊严。”

--> 2024-08-20 为了全保康80余名适龄残疾学生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5301.html 1 流动课堂行走山间6万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