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黄佳文 实习生 周芸冰
8月17日,长江讲坛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分享《诗分唐宋:中国诗学的核心传统》,线上线下2万余名读者收听。
唐人写诗思进取
宋人写诗为兴趣
朱刚教授讲道,唐人作诗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抓住改变命运的有限机会。唐人认为作诗是呈现自我的主要手段,毕竟,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唐人会在旅游的时候题壁赋诗,也会把自己的诗装订成册分享给他人品鉴、交流。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中进士的人数从一次十几人达到最多可有八百多人,社会的管理也更加合理,管理阶层不再限于贵族,精英也可通过科举跻身其中。此时,诗歌已成为社会精英们的交流工具。经过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从诗赋进士到经义进士,诗歌的地位也随之变化。诗不再是基础教育,而是一项专门技能,有兴趣的人才会继续作诗。
唐诗以神韵擅长
宋诗以思理见胜
唐诗和宋诗在内容和思想上也有不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朱刚通过比较李白和苏轼七言长诗的不同,展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区别,也体现了唐宋诗词的差异。他认为,李白具备所有我们认为诗的特质的东西,苏轼则力破余地,把所有不具备诗的特质的东西变成了诗。李白为诗而生,为诗而死,而对于苏轼来说,诗还只是他所掌握的才学之一。
朱刚还通过对比王维和黄庭坚诗中禅意的各不相同,来诠释诗分唐宋:诗佛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从视觉和听觉带我们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黄庭坚的“白云横而不渡,高鸟倦而犹飞”则可感受他借对句手法营造画面的功力,托物言志的手法,是以议论和才学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