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科技创新的种子 在行走中萌芽

研学团队合影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李碗容 狄鑫 张渊 张屏 见习记者 张静娴 摄影:宋枕涛 肖颢 刘中灿 王永胜 实习生 魏灿 崔馨月 李伟静

8月15日—17日,“创新少年 行走江城”——湖北省首届“知识产权点亮未来 寻找湖北创新少年团队”暑期研学夏令营走进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科技馆等地,一路上,师生们的惊叹声、欢呼声没停过。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少年们“问倒”了博士生哥哥

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少年们看到,该馆基本陈列展共展出近1300件鸟类动物标本、140多件哺乳动物标本以及400余套文物,是国内博物馆中收藏鸟类标本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在博士生志愿讲解员白学辰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中国鸟类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还通过武大师生的考古成果,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

白学辰是万林艺术博物馆特意为创新团队们邀请的,没想到,他被孩子们的“啄木鸟啄木头时会不会头晕”等问题问住了。“我回去就查!”白学辰笑着说,小朋友的视角很有趣,他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正好“扫盲”。

观看“求索与转向—馆藏1970-2010年代中国绘画艺术样本展”,则使少年们认识了中国50位知名艺术家的50幅代表性作品。“孩子们很棒,他们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自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的志愿讲解员房若熙说。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精神教育基地

“今昔对比特别震撼”

“在那个没有先进卫星定位与无人机测绘技术的年代,测绘前辈们凭借对精准测量的执着追求,通过手提肩扛,测绘了千山万水。”来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志愿者讲解员迟浩,向大家展示了一台40年前测绘工作者们测量时使用过的经纬仪。作为对比,他之后又介绍了目前使用的精密的测绘设备。

“这种今昔对比特别震撼,感觉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了。”来自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张弘毅说。

震撼还在持续——迟浩向参观师生们展示了由武汉大学学生们研制的遥感卫星,他说,目前珞珈一号、二号、三号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启明星一号”更是以武汉大学在校学生为主体研发,在高分辨率成像、快速响应等方面拥有卓越性能。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教授被问得停不下来

自2002年以来曾16次参加中国南北两极科学考察队,参与了北极黄河站建站,研发了中国首个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创建了自主可控的极地时空信息平台“双龙探极”的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教授的讲座,备受欢迎。

在这场主题为“青春接力,为国探极”的讲座中,艾松涛讲述了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进程。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是长城站,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今年2月,我国又迎来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他分享了自己多次参加南北极科考的经历,介绍了美丽的南极风光。

“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海平面上升会让企鹅灭绝吗?”孩子们的问题特别多,老师们的感受也很深刻,有老师说:“艾教授的讲座有趣又好懂。我们做科学教育的老师,应该向他学习。”

中科院水生所博物馆

在这里看懂“长江大保护”

“白鲟是不是已经灭绝了?”走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的白鲟标本,有同学发出疑问。

讲解员介绍,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保护长江,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尽自己所能去保护生态环境。”同学们纷纷点头。

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的标本有白鲟、白鳍豚等灭绝物种;中华鲟、扬子鳄、长江江豚、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被誉为“活化石”的矛尾鱼;还特别展示了长江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除了鱼类,博物馆内还展示有其他一些水生生物类群和部分研究成果。

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八年级学生王浩宇仔细研究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白鳍豚、江豚等,他说,这次参观学习,让他深刻理解了“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校史里有科学发展史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以时间线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分为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和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一流等四个方面。在这里,百名师生深刻感悟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单元中,全体师生细致地观看馆内文字、图片、视频等,见证一代代华科人写下的“报国佳话”,深深理解“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的内涵。一张朱镕基的成绩单,引发了同学的赞叹:他的成绩好优秀!

同学们还驻足院士墙前,领悟学习科学家精神。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科技前沿令人大开眼界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2017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的首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基地依托研究中心1000平方米展厅,呈现了五十年光电学科的发展史,既有光电人物的介绍,也有科学家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百名师生跟着讲解员,在科技前沿领域徜徉。“原来光电在生命、信息、能量等领域都有应用。”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学生林欣霏说,她看到这里有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科技成果,其中有实现了肺部通气、气血交换等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测量的超灵敏磁共振成像仪等,也有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新一代存储技术成果如三维相变存储芯片、石英玻璃五维存储芯片等,还有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令人大开眼界。”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植物园奇妙夜“色香味”俱全

时间已到夜晚,湖北省首届“知识产权点亮未来 寻找湖北创新少年团队”研学夏令营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百名师生跟着园区讲解员一道夜游,探索植物奥秘,了解夜行昆虫习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成立于1958年,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这里是全国科研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药用植物专类园(芳香区),月色下盛放的玉簪、肥皂草、紫茉莉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几乎每走一步都能闻到不同的植物散发的气味,学生们边闻边猜。之后大家到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沉水植物区探秘,又戴上头灯等装备寻夜行昆虫。

“平时很少接触夜晚的自然。这次夜游太棒了,发现了很多谜,也解了很多谜。”湖北崇阳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王好说。

湖北省科技馆

这里的欢呼声没停过

设有科学风暴、科技瑰宝、数理世界、超级工程、仰望星空、绿水青山、儿童科学乐园等展区的湖北省科技馆里,“创新少年”们的欢呼声没停过。

科技馆中庭的沉浸式空中影院如同巨大的“旋涡”,“数理世界”展区的高压放电表演好像魔法……“明知在法拉第笼内很安全,还是忍不住紧张,想想看,笼子上通了几百万伏电压呀!”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学生李昕悦说。

荆门市掇刀区名泉小学学生杜浩星兴冲冲地向老师汇报,他今天造了龙卷风。原来,龙卷风展项由大功率烟雾逼真地模拟了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并配备灯光效果让龙卷风呈现出“火龙卷”的现象。人按下“启动”按钮就能造龙卷风,还能改变龙卷风的形态。

“早就想来这里看看了。这里绝大多数展品与生活相关,孩子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特别适合给孩子们做科学启蒙。”十堰经济开发区龙门小学孙莉华老师说。

--> 2024-08-19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5146.html 1 科技创新的种子 在行走中萌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