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1日

29年为学生写下50万字书信

她的家校共育网延伸到“一带一路”

曾朝平辅导学生们写信

曾朝平为学生讲爸爸们的感人故事

曾朝平和孩子们一起读信

曾朝平 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浩

“曾老师,谢谢您!在我小时候时常鼓励我、关心我,我也想和您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这是来自广东的小瑞近日发给曾朝平老师的信。已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瑞,对小学班主任曾朝平依然心怀感激、时常联系。小瑞的父亲是三峡工程建设者,常年不在她身边,是曾朝平一封封书信拉近了父女间的距离,让原本就懂事的小瑞更加努力。如今,她同爸爸一样为国家水电事业作着贡献。

和小瑞差不多大的那批学生,现在基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曾有着共同的身份特点:曾经是城市里的守望儿童,是曾朝平的学生,拥有伴随书信成长的美好回忆。

从教29年来,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曾朝平写过1000余封信,超过50万字。从传统书信到博客,从QQ到微信、钉钉,曾朝平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向远在阿根廷、伊朗、菲律宾、尼泊尔等国参建水电工程的学生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将家校共育网延伸到“一带一路”。

相似的童年经历

让她更懂孩子们的心

对于葛洲坝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爸爸远在千里之外工作是稀松平常的事。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兴建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一批水电工程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于宜昌,葛洲坝实验小学也应运而生。两大水利枢纽竣工后,建设者们又远走他乡进行水电工程建设。2013年以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本部在宜昌的水电施工企业开始走向海外,众多学生的家长远赴伊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参加工程建设。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是很多水电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

其实,曾朝平自己也是个地地道道的“葛二代”。小时候,爸爸常年在外,身为教师的妈妈工作也特别忙,曾朝平姐妹三人经常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爸爸回家。

1995年,大学毕业的曾朝平回到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任教,相似的童年经历、聚少离多的思念之苦、父爱缺失带来的低落让曾朝平感同身受,因而更懂孩子们的心。

当曾朝平得知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思父成疾、家中老人也几乎崩溃时,她郑重提笔,向远在外地的学生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一个月后,这位学生收到父亲回信,精神大振,像变了一个人,孩子爸爸也给曾朝平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这让曾朝平心潮澎湃。

在那个通讯艰难的年代,她深刻感受到,帮扶一个孩子就是帮扶一个家庭,通过书信可以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此后,一旦遇到班上孩子有成绩下降、心理焦虑、同学矛盾等情况,她就会拿起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铺开稿纸,给家长们写上一封封暖暖的信。

“三位一体”书信交流

家校共育网延伸到“一带一路”

2001年,曾朝平经过多方调查和深入研究,创造出“三位一体”书信交流法:班级群“每月一信”记录孩子们的闪光点,“亲子书信”让父爱相距万里不缺失,“一对一”家校书信真诚沟通。

书信中,有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德育活动,有教育支招、亲情沟通。她不断捕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全面发展,引导家长们做成长型和智慧型父母。

学生小安出生第十天,父亲就远赴四川,如今常年驻守在伊朗羌姆溪水电站。山长水阔、父爱缺失,小安成绩下滑很厉害。曾朝平熬了三个夜晚,给这位爸爸写去一封4000字长信,建议他和小安发起一个“父子约定”,共同成长,给孩子做好榜样。远方的爸爸一下子成了“竞争对手”,孩子立刻“应战”,学习近乎痴迷。四年级下学期末,小安被评为“全科优秀生”。爸爸也向儿子亮出了“竞争成绩”: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当地语言,教出10名技术熟练的本地工人,实现了对伊朗员工的传帮带。

放暑假时,学生小鑫总会去爸爸的工地上玩几天。第一次来到异国工地,每天吃不好睡不好,蚊虫叮咬、灰尘漫天,小鑫大感失望,对爸爸的辛苦工作不能理解。但就是在一封封书信往来中,小鑫逐渐理解了爸爸。如今,小鑫再去爸爸的工地,还会主动拎起油漆桶帮爸爸干活。

受这些书信启发,曾朝平开始挖掘爸爸们敬业奉献的感人故事,引导班上学生“追星就要追身边的榜样”。曾朝平说,写信不仅是教育方法,更是水电精神的传承,行胜于言,好的故事胜过100个道理。

多年来,这些调解家庭矛盾的“救火书信”、打造“幸福时光”的约定书信、心理疏导的“暖心书信”,都成了学生成长路上那盏灯、那束光。

学生家长、尼泊尔某水电站项目总经理王紫阳感慨地说:“曾老师的书信见爱心,有力量,解决我们后顾之忧,让我们安心打造中国精品工程!”

践行教育家精神

打造“书信点亮心灵”特色教育

为了让每一封信都有引领和教育作用,曾朝平如饥似渴地学习,悉心研究每个学生和家庭,自费报考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主动积极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大量阅读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创造性地把书信特色融入班级文化教育中,丰富育人路径。

每个月5000字的班级书信是曾朝平坚持多年、雷打不动的“固定项目”。每个月末,她都会准时发送班级书信,每位学生的在校表现、点滴进步以及教育建议和亲情沟通都有展现。这封长信也是家长们每个月最为期盼的,有学生家长读完信后感慨:“平时我们只关注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只用了简单的奖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放大了孩子的错误而弱化了优点,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折射了我们家庭的每一个遗漏……”

随着“书信故事”的热讲,曾朝平积极打造“幸福书信班级”,趁热打铁开展“书信主题”思政课,引领学生铸好中国魂。国庆节“功勋人物我来讲”、元旦“家风家训我来谈”、读书节学习“名人书信”“中国梦想”,多形式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1年,学校创建鸿雁工作室,曾朝平和团队共同开发编写“十盏灯”校本课程《做点亮教育的追梦人》。近年来,学校“点亮文化”日趋成熟,现在已形成“两馆三团”格局——名人书信馆、亲子伴读馆,名人宣讲团、家长生长团、学生志向团,“书信点亮心灵”特色教育如火如荼。

曾朝平说:“书信用饱满的精气神点亮孩子和家长的双眼,也点亮我自己的内心。”

葛洲坝实验小学书记、校长梅菊说:“践行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曾老师的真实写照,她用一封封书信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 2024-08-11 29年为学生写下50万字书信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4307.html 1 她的家校共育网延伸到“一带一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