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对称性的认识,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求学之路坎坷
靠自学打下物理学基础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从小酷爱阅读,家里人都唤他“三糊涂”。
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李政道从小就好学上进,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对数学和物理显示出了天分。他做数学题又快又准,经常得到夸奖。他还非常喜欢看书,涉猎面很广。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李政道曾随家人四处流亡,求学路十分艰辛,他在小学读书两年,国光中学一年,东吴附中三年半,在上海总共读书六年半。
1943年,李政道在逃难中偶然发现一套《普通物理学》,这是萨本栋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教授时编写的。他靠自学《普通物理学》打下物理学基础。
几经辗转,在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吴大猷的帮助下,李政道于1945年作为北京大学学生注册,正式转学至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9月2日,吴大猷带着朱光亚、李政道乘邮轮去美国学习。李政道因此进入世界第一流的物理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很快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收为博士研究生。从此,李政道走上了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四年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大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此后,李政道又先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并被吴健雄领导的实验所证实,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此,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获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
●始终心系祖国
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
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1998年,发起设立秦惠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那些年,李政道常年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国内外,每次回国几乎都要到北京作报告,毫无保留地为学界带来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那些尚未发表的观点。
他从不在意学术竞争的名利,也不消费诺奖所带来的光环。他总说,不能因为诺奖才刻苦研究物理,而应保有对自然的探索和追求,勇攀科学高峰。
综合央视新闻、中新社、澎湃新闻、封面新闻报道
李政道简介
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他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于1943年至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4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