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导则更加精准设计防控举措。一级干预技术聚焦通过风险评估、生活方式管理等措施,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二级干预技术聚焦开展筛查和早期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预防相关疾病;三级干预技术聚焦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开展联合干预,防止肥胖及相关疾病发展。
导则更加注重过程监督。一张《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每天是否吃全谷物、杂粮或杂豆,含糖饮料食用频率是否低于每周1次……家校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通过计算自测评估表总分,为针对性开展饮食、身体活动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一份学生健康档案反馈体检结果——专业机构将指导学校结合健康体检等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指导家长关注并定期监测学生体重变化。
导则详细提示科学方法。怎么吃、运动量、睡眠时间都有标准可循——参照《学生餐营养指南》(WS/T 554-2017)等标准提供学生餐;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天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久坐45分钟后应起身活动,每天视屏时间少于2小时,保持充足睡眠……
参与起草这项文件的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表示,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行为、环境等,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等是关键个体因素,食物系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则是重要的环境和社会因素。家长要改变“孩子胖不是胖是壮”“长大就会瘦下来”等错误认知,全社会要携起手来,按照科学规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