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华
七八十岁的人了,六十多年前和发小一起的小事大事记忆犹新,可谓关系不一般。这篇小文只能简略回忆几件事,表表我和发小。
1958年春,我家搬到了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昙华林校区,住进一栋住了十几户工人家庭的二层小楼。小楼有4个般般大的小男孩,其中有一个总跟我在一起玩耍,他就是我的发小。他的父亲是学校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1958年他读小学,我上初一,但二人在一起从不谈学习,放学后经常想花样玩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公映了一部中法合拍的电影,电影中孙悟空风筝的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于是我俩决定做一架孙悟空风筝。削刮薄薄的竹片,绑出孙悟空形状的架子,糊上不易破的棉质纸,用各色颜料画孙悟空像……两人忙得不亦乐乎,都对孙悟空形状的风筝非常满意。在学院昙华林城外大操场调试放飞,飞起来了!在众多风筝中独一无二,特别显眼,我俩不知有多高兴!
上世纪六十年代,矿石收音机在中学生中十分流行,不是在商店卖得俏,而是都是自己动手做!发小也加入进去了,零件要买来自己组装,零件不贵,焊接也不难,唯一犯难的是要买一副耳机,得上十块钱!要知道,那时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才10元钱左右。找家里要钱肯定不会答应,怎么办?攒钱!怎么攒?攒过早的钱,一天一角钱,饿一上午熬得住。再加上压岁钱,终于买了一副耳机,有点像现在录音棚里唱歌戴的那种,只是简单一点。第一次调试,在嘈杂声中听到了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不提有多高兴了!
武汉的夏天,酷热难挨。那个年代,武汉度夏最出名的就是竹床阵。一到晚上,大街小巷满街摆满竹床、躺椅,男女老幼皆在外面乘凉、睡觉。我们住的地方得天独厚有一片大操场,是当年华中师范学院昙华林校区的标准足球场。每到夏天,附近的居民就在操场的草地上铺席纳凉。我们住的小楼就在操场旁边,可以搬一张竹床去,不必睡在草地有虫咬。我和发小的二张竹床放在一起,躺在竹床上聊天看天上的星星。那时中山路还未通车,凤凰山和沙湖近在咫尺,整个周围没有光污染,天上的星星看得清清楚楚,银河横跨天际。我和发小寻找北斗星、牛郎织女星,还有缓慢移动的卫星,以及在天际一扫而过的流星。一整个夏天的夜晚,我们都在这室外大操场上一觉睡到大天亮。直到阵阵秋风吹得我们裹紧被单才能好好睡觉,此时整个大操场只有我和发小二人,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睡觉。多么美好的夏夜,至今我俩还念念不忘。
1968年12月,发小要考大学了,但只能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洪湖。第二年,他知道我谈恋爱了,但女朋友在四川当知青。发小当时也谈恋爱了,女朋友和他都在洪湖。发小知道两地相思的苦,急我之所急,想出了一个办法,提议将我女朋友从四川转到洪湖,我大喜。但是手续怎么办?办得通吗?他拍着胸脯说:看我的!他首先找小队长,小队长同意后,就找大队长、公社,一级一级汇报,最后居然成功了!这就是发小!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比亲兄弟还鼎力相助!
六十多年来,我和发小一直有联系,从未间断,要回忆的,值得回忆的,这篇小文怎容得了,就此打住。黑发小已成白发老,只愿我俩健康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