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种菜亦有文化底蕴

□宋连升

“山大石头多,出门上下坡,两天太阳晒死草,一场暴雨冲下河”,这是鄂西北高寒山区农村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时的环境写照。当时,能土里刨食的都是零星挂坡地,稀少且低产,过够了饭不够菜来凑的充饥日子。特别在春荒季节,大多是主食和菜一锅煮一碗盛。所谓主食就是土豆煮酸菜,土豆多点;所谓菜就是酸菜煮土豆,酸菜多点。

随着年龄增长,日子慢慢好些,但主要靠菜填饱肚子的时日一直延续到我工作后。最初在农村,主要靠母亲挣工分分粮,一年分不到百十斤粮食,不得不以年幼之力帮家里侍弄园子种菜补给;后来在镇上,主要靠父亲一人工资养家,一月百十元工资日子也是特别紧巴,仍然不得不在单位院内院外开垦菜地补给,我和妹妹学前学后自然是丢种、移苗、浇水、施肥、扯草样样都干。

或许是多年种菜结下的不解之缘吧,我辗转多个城市打拼定居后的梦想就是拥有一畦之地闲暇种瓜点豆。2005年,同事们抱团在武汉沙湖边购买楼房时,我却独自跑到当时还没有公路直达的盘龙城遗址旁边,用比同事团购更少的房款定下一套有天有地的连排楼房。一个离单位九十分钟车程,一个离单位十五分钟车程,当时的选择令同事、亲属、朋友都不解,只因我有深深的种菜情结。

说干就干,总共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前后院足够我工作之余大显身手。换土、配肥、拢畦,育种、栽秧、浇水,间苗、松土、除草,搭架、打尖、除虫,前几十年种菜经验完全得以释放。望藤、看花、赏果,采叶、掐茎、摘瓜,清炒、水煮、腌制,下酒、拌饭、生吃,近二十年春夏秋冬乐此不疲。翻看自己的朋友圈,一半以上都是我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生机照和四季菜园转悠忙活的打油诗,以至于一些往日的同学、同事、朋友以为我已不再上班了。

最懂我的是我现在的左邻右舍,他们见证了我背土运肥的身影、浇水除草的汗水,也欣赏了我五花八门的种植、五颜六色的丰收,最主要的是经过多年交道释惑了我管得比他们少却收成比他们好的究竟。

沾沾自喜之余,我还把种菜之道归纳成《城市家庭种菜心得》,其中“九字法”颇得认可。一是“用好土”。必须用天然土,比如黄土、沙土、池塘土或山林腐土。仅用网购营养土不行,看着长势好,吃起来虽然比市场上买的稍可口点儿,但味道仍然相差十万八千里。二是“施对肥”。必须施用农家肥,网购的复合、混合、复混等各种肥料都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庭院种菜自然是没条件用传统农家肥,既没有来源又不可能容忍臭气四溢,我的方法就是购买榨油坊的饼肥、养鸡场的堆肥以及小酒坊的酒糟、木器厂的木屑等混合成肥施用。三是“浇准水”,浇轻了菜吸不饱长势暗淡,浇大了肥水外溢长势瘦弱,定时自动滴灌和喷水龙头散洒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方法还是手工瓢浇。“九字法 ”的种菜真经念成“用土原生态、施肥原生态、浇水原生态”种菜路径,种出“长势喜人、收成丰硕、香甜可口、绿色健康”原生态蔬菜,一年四季无论什么品种,只要适量油盐炒煮,满嘴都是儿时农村外婆家的味道。而今我家蔬菜不仅可自给自足,在旺季还能送亲朋好友品尝,由此换得不少赞誉之声。但只有自己深知,这些赞誉绝不仅仅属于“九字法”,更多应归结于我几十年来的“环境、条件、知识、经历、感情、经验”共同组成的“十二字”人生种菜之缘。

不知道这“十二字”人生种菜之缘算不算是一种文化底蕴,但我个人认为或许算吧,起码可以称作个人的种菜文化底蕴!

--> 2024-07-17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1166.html 1 种菜亦有文化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