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新技术来临,防是防不住的”

武大这门课的期末考必须用AI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王怀民 纪曼 实习生 崔馨月

学生提交的AIGC制作图片 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工具风靡高校,该如何应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门选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不久前结束的期末考查中,不但不要求禁用AI,还明确要求使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为鲁迅、郭沫若、钱锺书等大师的经典名作再设计书籍封面。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用AIGC设计,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授课教师韩晗表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和AI“打交道”,同时知道AIGC的不足之处。

一次闲聊促成创意考试

韩晗是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这门选修课,有150多名大一学生选修。

期末考查方式是:任选一种AIGC图像生成工具,为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钱锺书的《围城》、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及崔健的《一无所有》再设计封面,并配上相应“广告语”。

为什么采用如此新颖的方式?韩晗回忆,这是源于今年3月,他在课后和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的一次闲聊。

“洪老师说,最近一年AIGC技术势头太猛。有没有一种办法,不禁止学生使用,但也不能让他们完全依赖AIGC。”韩晗说,当时他没有过多思考就表示,期末考试可以鼓励学生使用AIGC,看看大家能“玩”到什么程度。

作为科学史研究者,韩晗是国内较早接触AIGC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技术来临,防是防不住的,科学家们既然发明了AIGC,我们就不应该禁绝它,而是应当不断去完善、优化它。”

想做出好作品并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AIGC工具一键成图,韩晗却给了同学们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考核。

因为他知道,要产生好的作品并不容易,“我选取的文学作品横跨近百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观念,而书籍封面应该要体现一部作品的灵魂,如果你不深入理解作品,就别指望靠AI帮你理解和呈现。”

果然,原本以为“捡了便宜”的同学们,很快开始跟老师“吐槽”起来。“我选的是为《围城》设计封面,结果出来的图像是千军万马围住一座古城,这和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哪有一丁点关系?”“让AIGC给《女神》设计封面,立刻蹦出来一个妖娆的直播网红,这哪里是郭老笔下的女神?”“原本以为AI聪明过人,没想到一根筋。”

同学们发现,AIGC本身是“望文生义”的工具,如果只简单地输入文学作品的标题,出来的设计图一定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韩晗笑着解释,许多作品的标题隐藏着作者的深层思考,往往与字面意思并无直接关联。

经过碰壁后,同学们开始优化指令输入,最终呈现的“答卷”让韩晗很欣慰。“比如说《围城》的封面,以民国时的沿江城市风貌为中心,既反映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又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而《女神》的封面则具有鲜明的复古特征,几乎可以直接使用;《一无所有》的封面是两个20世纪80年代装束的年轻人,眼睛蒙着布,在雾霭中奔跑,与崔健当时想表达的情感基调非常吻合。”韩晗说。

AI工具并非万能的

最终,绝大多数考生都顺利通过了考查,并表示收获很大。

学生胡梦涵说:“我发现AIGC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鸿沟,未来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与AI有效对话。”

韩晗有些得意地表示,“我是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最近许多同行都表示,要提防‘AIGC式投稿’,仿佛有点‘谈AIGC色变’。学生依赖AI画图写论文确实值得警惕和担忧,但我相信,他们通过这次考试一定会发现,AI工具并非万能的。”

韩晗认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将来有很多会进入广告、创意设计或文化产业等领域,必然会广泛地使用AIGC工具,老师应当带领同学们提前适应AIGC的新应用,并找出其局限性。

韩晗还透露,考核的另一部分“为文学作品写广告语”收到的亮眼作品不多,不少同学提交的广告语有很明显的AI痕迹,“这也再次提醒学生,文学终究是‘人学’,需要靠自己的日积月累,并无捷径可走。”

--> 2024-07-11 “新技术来临,防是防不住的”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80558.html 1 武大这门课的期末考必须用AI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