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3日

微观点

●13万元存款离奇消失,银行到底哪里“失误”了?

——据报道,2018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邓女士的丈夫因病去世,邓女士后来发现丈夫的银行账户中有13万多元存款。2020年,她两次去银行,都确认这笔钱存在。2021年12月,涉事银行还出具了存款查询信息。但2022年2月,邓女士拿着相关手续前往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其丈夫生前已将钱取走,且账户已被注销。如此反常现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显然留下了太多疑问。这样的风波不仅事关涉事储户的切身利益,更牵涉公众对银行的基本信任。事已至此,唯有尽快向当事人和公众一五一十地解释清楚,并妥善处理、承担责任,才能为银行的公信力止损。新京报如此评论。

●把“冷静期”写入消费合同,消费者心里更有底

——婚介服务合同,要设“冷静期”;养老合同,约定试住期;校外培训合同,写明退款比例……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民政局、市教委、市消保委等部门,联合推广10个消费合同示范文本,主要涉及婚介、养老、健身、教培等领域。消费纠纷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分歧。示范文本的推广,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平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因合同条款不明确或不平等而产生的纠纷。当然也得看到,它毕竟是一种引导性的举措,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所以,要让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普及,除了呼吁商家积极配合之外,职能部门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引导更多商家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同时,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学会利用交易凭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光明网如此评论。

--> 2024-07-03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79521.html 1 微观点 /enpproperty-->